在安徽休宁县板桥乡梓坞村,80多岁的村民汪长生仍然悉心呵护着门口鱼池里的鱼,和老人的名字中的“长生”一样,池子里有一条草鱼,也达到了55岁高龄。在鱼群里,它的体型格外巨大,也被称为“状元鱼王”。
那是汪长生在1970年女儿出生时,按当地“添丁养鱼”的习俗放进去的。他将几条半斤重的草鱼苗投入塘中,寄托一份美好的祝愿。55年过去,女儿早已年过半百,但这条“鱼王”竟奇迹般地存活至今。10月24日,当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汪长生一家时,他的儿子汪新发刚好在鱼池边观察鱼的情况。他说,“鱼王”带给他们一家人很多美好的记忆,也见证了从上个世纪以来家里和村子所经历的时代变迁,曾有游客想出价1万元想买走,但都被他们坚定拒绝。在他们心中,“鱼王”早已不是一条普通的鱼,而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
汪家池塘里的鱼(鱼王为箭头标注)
“状元”和“鱼王”的来历
实际上,“状元鱼王”有多重含义。汪新发告诉记者,“鱼王”是在1970年,汪长生夫妇为庆贺女儿出生,将数尾半斤重的草鱼鱼苗放入自家山泉鱼塘。历经岁月更迭,其中的那一尾不仅顽强存活了下来,更是打破了传统草鱼的寿命常规,“今年满打满算55岁了,我们也没给它取名字,平时都是我父亲在打理,投喂草料、清洁鱼池等。”
![]()
汪家池塘里的鱼
这条草鱼不仅在黄山当地罕见的高龄,更是国内罕见的“长寿鱼王”。汪新发说,最近这两天,由于央视新闻的报道,他们家的“鱼王”上了电视,还专门成为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专题片的重要部分。
谈及“鱼王”的长寿秘诀,汪新发说,其实在他们看来与当地干净的水质以及老人无微不至地照顾息息相关。多年来,汪家人遵循“山泉流水养鱼”传统,坚持古法生态养殖,每日割取山间野生茅草、蔬菜投喂,还严格控制水温,形成了“人养鱼、鱼养水”的生态循环。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汪长生已经习惯在晨起间隙去看一下鱼,查看水池的情况,当看到鱼自由自在地游弋,他就放心,并且每天也会喂草给它吃,早晚各喂一次。
而“状元”的来历,则是因为2011年,汪家传来喜讯,孙子考取了休宁县的理科状元。因此“状元鱼王”的名头就更加响亮。在他们眼中,这条“鱼王”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像是家人一般,曾有人出价一万元想购买,都被坚定地拒绝。对于汪家而言,这条鱼不仅是家族的活化石,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
汪家池塘里的鱼
“鱼王”长寿秘诀:
慢养、贴心加水质清澈
“鱼王”的故事越传越广,但逐渐也有人疑问,真有草鱼能活那么久?体重还达到70斤?
对于这些问题,其实汪家人也听到不少。他们也都是微微一笑,并不会过多反驳。汪新发说,在他们当地,为新生儿放养草鱼祈福的习俗,是一直都存在的,而在鱼池中的这些鱼,都是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承载着对家族的美好祝愿,“主要现在还是观赏用,我们也不可能去调换或者破坏它。”
![]()
汪家门口挂着的“状元鱼王”牌匾
![]()
汪家门口挂着的“状元鱼王”牌匾
同样的说法,也得到了梓坞村村干部宋爱华的证实。她告诉记者,汪家人现在“名气”很大的,那条“鱼王”在当地也是远近闻名,而主要原因还是当地的水质清澈。据了解,汪家鱼塘的水源来自新安江源头的山涧活水,水质远远优于普通养殖鱼塘。而汪长生常年投喂青草、玉米叶等天然饲料,拒绝使用任何人工催长饲料,这种“慢养”模式给鱼王创造了一个封闭、稳定、优良的微生态系统,因此也有了长寿的“秘诀”。
如今,得益于55年如一日的贴心守护,“鱼王”在汪家池塘里好好地活着,在传承其家族的兴旺与家风的同时,更是成为了融合多种内涵的文化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