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台铃已正式启动上市辅导工作,计划于2026年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这家年销售额超过120亿元、连续三年稳居行业前三的“隐形冠军”,有望成为继雅迪、爱玛之后,第三家赴港上市的电动两轮车企业。
![]()
从市场格局来看,行业第一梯队已基本形成“雅迪—爱玛—台铃”三足鼎立的稳定态势。然而,在行业进入智能化、品牌化新周期的背景下,以九号、小牛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正凭借智能互联、设计美学和场景创新等优势在细分市场加速突围,令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台铃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增长,必须从‘比参数’转向‘建壁垒’。”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性能的比拼,而是体系化能力的较量。王鹏认为,台铃应在技术创新、品牌塑造、用户体验三大维度形成协同发力,构筑可持续竞争优势。
在王鹏看来,技术创新是根基,品牌塑造是关键,用户体验是落点。企业唯有通过专利技术的纵深布局、原创设计语言的差异化表达,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验,才能在高端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建立长期壁垒。
![]()
早年间,孙木钳、孙木钗、孙木楚三兄弟在潮汕老家以维修摩托车为生。2003年深圳“禁摩令”出台,传统摩托车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但他们与合伙人姚立却从中捕捉到新机:电动车或将成为摩托车的替代选择。凭借多年积累的维修经验,他们在深圳龙岗租下厂房,组装出第一台电动两轮车,台铃的雏形由此诞生。
![]()
此后几年,台铃在广东市场迅速崛起。2003年至2007年间,公司几乎每年都需要搬迁至更大的工厂,产能不断提升。2007年,台铃在东莞建成首个现代化生产基地,正式迈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
经过20余年的沉淀,如今的台铃已成长为覆盖电动两轮车、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智能共享电动车及充电、换电设备的全产业链集团,构建起研发、生产、销售、运营、服务一体化体系。
目前,台铃在全国拥有十大研发智造基地,年产能超过1500万台,线下门店超过3万家,产品远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收突破120亿元。
天眼查显示,老三孙木楚,持有28%股权,超过两位哥哥和姚立,为台铃实际控制人。
![]()
孙木楚不仅仅是台铃的创始人,他还是一位技术大拿,是台铃集团的研发总工程师。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电动车核心科技突破,带领着台铃集团取得了1000多项各类专利,其中多项技术推动了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助推台铃跻身行业三巨头之列,他因而被业内誉为“电动车行业的乔布斯”。
![]()
2025年上半年,随着电动两轮车新国标过渡期结束及“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落地,行业迎来一轮高速增长。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电动两轮车销量达到3232.5万台,同比激增29.5%。在这股热潮中,头部企业凭借渠道、技术和品牌优势继续扩大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之下,电动两轮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愈发激烈,增量市场转为存量竞争,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国盛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4月底,国内电动两轮车保有量已超过4.2亿辆。相当于每3人中就有1人拥有电动两轮车,规模早已超越汽车。也是因此,各个品牌开始在智能化、颜值、安全性能上下功夫。
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利润率承压的背景下,高端化成为电动两轮车企业寻求突破的主要方向。台铃同样在这一赛道上加速布局,从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到品牌营销,全面发力。
在今年举办的华南国际电动车展上,台铃所展示的一款配备无人智驾技术的电动车,已经能够自主应对复杂路况、完成自动倒库等操作。
今年1月,台铃发布了Tai-Link 智驾系统,基于千万用户骑行数据与AI深度学习,整合TCS牵引力控制、ESP车身稳定系统、智能防盗等多维功能,支持蓝牙无感解锁、语音交互等场景化操作。
与此同时,台铃还加入华为“鸿蒙智联”生态,并与华为云在AI、IOT领域进行合作。
2023年6月,台铃正式签约王一博为品牌全球代言人。2024年12月,台铃发布了火眼机甲 3・封神电动摩托车,定价4599元起。
![]()
今年3月,针对都市轻户外场景,台铃发布了新品“赤兔2025”,定位“年轻人智能座驾”,搭载Tai-Link智驾系统以及蓝鲸固态电池。而在一系列智能化新技术的“包装”之下,台铃直接将这款产品的价格推高至4000元上下。
6月,针对女性用户群体,台铃又上线了都市漫骑CITYRIDE系列产品。据了解,该系列产品配备了柔光美妆镜、太空舱宠物箱等专属设计。
整体看,高端化策略下,台铃的产品价格正在持续提升,甚至逼近行业龙头雅迪。根据机构2025年9月的数据,行业价格梯队中,九号、小牛居于第一梯队,雅迪第二,台铃第三。
![]()
高端化之外,台铃寻求业绩增长的策略,则是进军海外市场。
相比国内电动两轮车市场,海外算是一片蓝海。根据GMI Insights的数据,2024 年全球电动两轮车市场规模为749亿美元,预计在2025-2034年期间以8.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早在2010年,台铃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这期间,其主要以OEM模式出海,相关业务依赖代理商,无法形成稳定的品牌力和渠道积累。
![]()
从2019年开始,台铃在包括肯尼亚、乌干达、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推广电动出行项目。2023年10月,台铃宣布将大力扩张海外市场。2个月后,台铃提出“再创5年5倍增长,海外再造一个台铃”的计划。
不过,尝试布局海外市场的中国电动车品牌并非只有台铃一家。以雅迪为例,2019 年,其在越南北江建立产研基地,是中国电动两轮车品牌首次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2023年,雅迪开始在越南Tân Hưng工业区建设新工厂,预计2025年投入运营,年产能可达200万辆;2024年5月,雅迪印尼智能产研基地奠基,这是其在全球的第8个智造基地,预计投资超过1.5亿美元,将于2026年建成。
而不论是在海外进行渠道建设、品牌营销还是铺设供应链,都是一个需要长期砸钱的苦差事。
![]()
在分析台铃的未来布局时,王鹏指出,台铃要在盈利压力与国际化野心之间找到平衡,关键在于“分层市场、成本优化与阶段性突破”的统筹布局。首先,在市场选择上,台铃应优先深耕政策友好、电动化需求旺盛的东盟与中东地区。这些市场电动出行政策支持力度大、竞争相对温和,有望成为台铃快速放量的第一阵地。欧美市场虽规模庞大,但准入门槛高、监管严格,品牌积累尚不足的台铃宜暂缓进入,待品牌力与技术体系更成熟后再谋求突破。
其次,成本优化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王鹏认为,台铃可依托其数字化工厂体系,通过智能制造与供应链协同实现降本增效,同时在越南、印尼等地设立生产基地,以规避关税壁垒、缩短物流周期、降低装配成本,从而在确保利润率的同时增强本地市场竞争力。
在出海节奏上,王鹏建议设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短期内以高性价比车型抢占东南亚市场份额;中期在欧洲、拉美推出智能化、高端化产品,逐步提升品牌溢价;长期则构建全球化的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网络,完成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的跃迁。王鹏总结道:“台铃不缺市场,也不缺产品,真正需要的是系统化的全球战略执行力。”
来源:中国经营报、源sight、21世纪商业评论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