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汪雅臣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将领,被誉为"东北抗联骁将",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斗争,直至壮烈牺牲。
从草莽英雄到抗日将军
1911年,汪雅臣出生于山东蓬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随母逃荒至黑龙江省五常县,13岁给地主放猪,15岁当伐木工人,后被土匪劫持入伙,报号“双龙”,再后来被驻吉林东北军收编。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汪雅臣带领几名爱国青年组织“双龙队”,在五常南山密林里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毅然投身抗日,于1932年组织"双龙队"山林队,在五常、舒兰一带袭击日伪军。
1934年2月,汪雅臣联合五常一带反日山林队的首领及附近群众召开抗日大会,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并被选为首领。汪雅臣的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有力推动了五常一带抗日斗争的发展。
在斗争中,汪雅臣逐渐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坚持抗日斗争,打败日本侵略者。
1934年,他率部加入宋德林领导的抗日救国军,同年接受中国共产党改编,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
1935年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汪雅臣任军长,在五常、舒兰山区建立游击根据地。
![]()
坚韧意志艰苦抗战
由于日伪军实行“并屯”政策和不断“讨伐”,汪雅臣部队密营被破坏,失去了根据地。
面对日伪"讨伐"与经济封锁,他率部以深山密林为依托,开展游击战,多次粉碎日军围剿。1940年抗联主力转移后,他仍带伤坚持斗争。
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汪雅臣以身作则,和战士同甘共苦。部队断粮,他和战士一样以野菜、树皮充饥,坚持抗日斗争。
1934年,汪雅臣率部在寒葱河山谷设伏,利用地形优势截击日军运输队,歼敌数十人,缴获大批粮食、弹药,极大鼓舞了当地民众抗日信心。
1936年率抗联10军夜袭五常沙河子伪警察署,趁敌不备攻入据点。全歼守敌,解救被关押群众,并焚烧敌营,震动日伪当局。
1940年冬,日军调集重兵包围抗联10军根据地九十五顶子山,汪雅臣率仅存百余人突围。以小队佯攻吸引火力,主力从悬崖绝壁秘密转移,成功跳出包围圈。这次突围展现了其卓越的游击战术能力,被抗联称为"奇迹突围"。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3至1940年的8年中,汪雅臣率部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共击毙击伤敌军近2000人,缴获各种枪支1800余支、粮食100余石,解救120名劳工和9名被押爱国者。
![]()
宁死不降的最后一战
1941年1月,汪雅臣率部分战士在蛤蜊河子宿营时,因叛徒告密,被日伪军包围。
汪雅臣临危不惧,委托副军长带领大家突围,自己和几人进行掩护。
在突围至五常石头亮子山时,汪雅臣胸部、腿部多处中弹,重伤被俘。面对日军劝降,他高呼"死也不当亡国奴!"
日军欲将其押往五常邀功,途中他高呼抗日口号,最终被残忍杀害,头颅悬挂城门示众。
1941年1月29日,突围时,最终被敌人杀害,年仅30岁。
![]()
结语
在抗联最困难时期,汪雅臣始终未离开东北战场,以"啃树皮、饮冰雪"的意志坚持抗战。他所率领的部队纪律严明,规定"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被群众称为"仁义之师";他领导的抗联10军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大局。汪雅臣事迹是东北抗联"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精神的缩影。
![]()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