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护言医语”
点击加星★ 每天看医护那些事儿 ❤
前几天刷到条医生留言,手停在屏幕上半天没挪开。
广西一位儿科医生写道:“科室7个医生,4个去送外卖了。我是科里资历最低、职称最低的那个,儿科一个月四五千,养不起家。”
![]()
评论区炸了——有人说“难以想象”,有人翻出老家县城医生的待遇对比,更多人盯着“4个送外卖”这五个字反复咀嚼:穿白大褂的,怎么就端起外卖箱了?
一、白大褂和外卖箱,从来不是选择题
"我们科室7个医生,4个在送外卖。"这条医生自曝的留言,撕开了医疗行业最血淋淋的伤口。
这不是个例,近几年,医生兼职送外卖的新闻不算新鲜。成都三甲医生吐槽绩效从一万多跳到一千八,江西县级医院骨科副主任晒出科室人均绩效不到一千,华医网调研更扎心:2024年近6成医务人员薪酬下降,比去年多了20个百分点,其中儿科降幅高达32%。
钱不够花怎么办?送外卖成了最现实的选项。有人跑单时撞见前女友,有人因不会骑车卡壳,还有医生机灵——专接医院内部外卖,凭门禁卡“抢”下其他骑手接不了的单子。
可这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
合肥肾内科医生算了笔账:五年前咬牙凑首付买的婚房,现在光贷款的利息就够在合肥再买套小房子;加上刚出生的孩子,房贷、奶粉钱、老人赡养费像三座山。他苦笑着补了句:“能‘嘬老’已经是福气,我好多同事,连父母帮衬的资格都没有。”
从前最看不上“送外卖”的科主任,现在也没底气指责了。毕竟谁不知道,那些骑电动车穿梭在车流里的白大褂,兜里装的可能是孩子的奶粉罐,是下个月的房贷提醒,是父母悄悄塞来的体检费——他们只是想活着,好好活着。
二、产科儿科大撤退:当"儿科荒"变成"儿科慌"
国庆前,石首市卫健局的一纸公告刷屏。
![]()
2025年起,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撤销产科、儿科,这场"医疗资源大整合"背后,是湖南出生人口7年腰斩55%的残酷现实。
某产科主任在撤科会议上拍桌:"我们科12个医生,现在8个在考公,2个转行卖保险,剩下2个等着被分流。"
这不是简单的科室调整,而是整个医疗体系的系统性危机。
当新生儿从83万跌到38万,当儿科门诊量从日均200人次骤减至50人,那些曾经需要"托关系"才能挂上的专家号,如今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湖南卫健委的应对方案更显悲凉:组织过剩医护参加养老护理培训,准备向"银发经济"转型。
薪酬下降、职业荣誉感褪色、生存压力挤压理想——这不是某一个医生的困境,是整个医疗系统在转型期的阵痛。
三、当“医生送外卖”不再是新闻,我们该何去何从?
"现在能嘬老的都是幸运儿。"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生苦笑。当80后医生还能靠父母接济还房贷,95后年轻医生们已经在深夜兼职送外卖、跑代驾。
某医院流传的"生存指南"更显心酸:优先接医院周边订单(有门禁卡可抢单)、避开院长查岗时段、被患者认出就说"体验生活"。
某儿科医生自述:"有次送餐到本院,护士站小妹惊讶问'李医生您怎么...',我指着餐盒说'这是给3床患儿的退烧药,顺路捎带'。"
这场危机背后,是三重致命打击:DRG付费改革压缩利润空间、出生率暴跌导致需求萎缩、医保控费加剧运营困境。
当80后医生回忆"2010年前医生是体面职业"时,95后医学生正在论坛发问:"现在转行做宠物医生还来得及吗?"这种人才断层,比任何数据都更令人心惊。
从 “挤破头考医学” 到 “送外卖补贴家用”,从 “儿科医生稀缺” 到 “科室批量撤销”,不过短短十余年。这背后有出生人口下降的大趋势,有医院营收下滑的现实压力,更有薪酬体系与职业价值的错位 。
结语:
当我们盯着医生的外卖箱惊讶,盯着撤销公告议论,更该想想:当儿科医生要靠送外卖活下去,当乡镇医院再也没有产科,某天孩子半夜发烧、孕妇急需就诊时,我们能去哪里?
当穿白大褂的人开始为生计发愁,慌的该是每个需要看病的普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