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不是“救市”,而是为经济转型买时间
落后产能势必会被淘汰,长期来看,让市场出清落后企业符合经济规律 。但经济学中有句名言:“市场在长期一定会均衡,但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 。
扩大内需的目标,是引导经济走向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新均衡,而非通过大萧条式的毁灭,回归低水平的痛苦均衡 。
为何应对生产过剩要靠拉动内需,而非减少工作量?面对生产过剩,多数企业无法直接提振市场需求,却也不会轻易减少工人工时 。它们更倾向于通过降价抢夺同行市场份额,以此匹配自身过剩的供给 。当现金流薄弱、扛不住降价冲击的企业陆续破产,市场上剩余企业的产能总和恰好匹配市场需求时,供需便回归平衡,这一过程就是“市场出清” 。
那企业为何不选减产,非要靠“内卷式降价”完成出清?我们不妨做个思维实验:假设市场上有两类企业,A类选择减产,另一类选择降价 。减产的企业降低了劳动者工作时长,但收入并未增加——比如原本产能100万吨钢铁、需求80万吨,减产到80万吨后,收入还是80万吨钢铁对应的利润,根本招不起新劳动者,即便有人想来也无法接纳 。
而选择降价的企业,产品价格更低,自然能抢走减产企业的市场份额 。此时,减产企业只有两条路:要么坚持不降价,眼睁睁看着收入持续缩水,最终因养不起工人、付不起租金而破产;要么也加入降价阵营,夺回市场份额 。最终,市场上不会再有坚持减产的企业——一部分减产企业直接破产,另一部分放弃减产转为降价 。所有企业共同降价,直到足够多的企业退出市场、过剩产能自动消失,供需才会再次平衡,生产过剩问题得以解决 。可见,放任市场自由发展,确实能实现“减产”,但并非所有企业普遍减产,而是通过价格竞争淘汰部分企业,间接达成减产目标 。
既然市场能自由出清,回归更低价格与更少供给,为何还要靠宏观政策拉动内需,强行让需求增长匹配生产?核心症结在于“债务” 。债务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强心针”,也是经济衰退的“催化剂” 。
现代经济中,企业扩张很少靠慢慢积累利润——若利润率10%,需滚动十轮才能实现产能翻倍,速度太慢 。借债扩张则高效得多:企业向银行贷款,就能快速租厂房、招员工、扩规模 。此外,超长生产链条中,各环节常存在“赊账关系”:销售端卖出产品收回货款后,再付钱给制造企业;制造企业拿到钱,又付给零件厂;零件厂最后结算给原料厂,形成环环相扣的债务链条 。
经济繁荣时,市场需求旺盛,企业争相借债扩张,银行愿意放贷,各生产环节也放心赊账——所有人都相信能收回款项,当务之急是抢占市场份额 。这种“猛冲模式”很容易催生生产过剩 。若放任市场自由出清,会直接引发债务链条崩塌:销售端破产,欠制造企业、零件厂、原料厂的钱无法偿还,这些企业只能裁员破产;破产企业增多,失业人数上升,居民收入减少,消费进一步萎缩,企业产品更难卖出,形成“破产—失业—消费降—更破产”的恶性循环 。
更危险的是银行的角色 。银行是债务链条的关键节点,堆积了大量企业债务 。一旦企业集中破产、无力还贷,银行也会跟着倒闭;银行破产,储户存款蒸发,本就失业的劳动者雪上加霜,将严重冲击社会稳定 。
退一步讲,若普通市场出清不影响银行,出清后居民有钱、需求回升,企业还能向银行借债重启扩张 。但若是剧烈出清导致银行大规模破产,市场信心会被彻底摧毁:居民不愿存钱、企业不敢扩张、投资者不敢投入,银行可支配资金锐减,企业融资难度陡增 。最终消费萎靡、生产停滞,经济重新增长将遥遥无期 。
为避免剧烈出清引发长期衰退,政府才会主动干预市场,通过拉动内需匹配过剩供给 ,具体有两大核心动作:
1. 政府充当“最后买家”,托住价格与需求 。当居民和企业都不愿消费时,政府通过财政政策主动花钱,比如投资高铁、5G、水利等新基建,直接创造庞大新需求 。这些需求能消化钢铁、水泥、设备等过剩产能,让相关企业获得现金流,避免即时破产,让市场出清过程变得温和 。
2. 释放积极信号,扭转市场悲观预期 。政府的主动干预,向市场传递“不会坐视经济崩溃”的信号 。企业有了信心、现金流改善,就能逐步偿还债务;居民就业稳定、收入有保障,再看到国家对经济的扶持,也会敢于消费,进一步激活市场需求 。
但必须明确,扩大内需本质是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核心功能是“买时间”——为经济结构性改革争取窗口期 。在政府需求托底的缓冲期里,市场和企业才有空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研发新技术完成产业升级;劳动者也能有时间和资源参加培训,为进入新行业、适配新岗位做好准备 。
落后产能终将被淘汰,让市场出清落后企业符合长期规律 。但就像那句经济学名言所说,我们等不起“长期均衡”,扩大内需正是为了避开大萧条的“毁灭式均衡”,平稳迈向更高质量的新均衡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