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说地铁扩张。
过去很多城市修地铁,就像买一碟昂贵的醋,目的是为了吃更贵的饺子,也就是房地产。这个比喻特别准,点透了过去十几年中国城市扩张的核心秘密。
但最近国家发改委调整轨道交通审批政策,好像在告诉所有人,饺子没了,这碟贵醋自然也不需要了。
以前,哪怕是个鸟不拉屎的郊区,没学校,没商场,没医院,只要规划图上画一条地铁线,立马就能挂上地铁盘的名号,卖出好价钱,接着盖起一栋栋高密度的住宅楼。
这套玩法为什么能成?其实很简单,它抓住了新市民的核心痛点,也就是唯一的刚需——通勤。那些刚进城,背着房贷的年轻人,暂时用不上顶级教育资源,消费能力也有限,身体还扛得住,但每天上班下班是雷打不动的需求。
有了地铁,他们甚至连买车的钱都能省。所以一个地铁站,哪怕只是个规划,都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能把荒地变成黄金。
过去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候,这种地铁加地产的模式虽然有点摆不上台面,但从上到下基本是默许的,甚至还变相支持。这套玩法过去可以说屡试不爽,但现在时代变了,这游戏有点玩不下去了。
为什么玩不下去?首先,过去地方想修地铁,考核的关键指标叫预测客流强度,这个东西水分很大,能通过一些手段做出来,比如搞几天免费乘坐活动,或者干脆取消几条平行公交线,把人都逼到地铁里。
可现在问题不一样了。一方面,修地铁的成本越来越贵,地下线路现在一公里造价就能高达10亿到12亿。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郊区的地不好卖了。你想想,连北京五环外都得放开限购刺激市场,其他城市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一边是成本暴涨,一边是收益锐减,这笔账怎么算都算不平。
所以面对这个新情况,规则制定者就做了个关键调整,把容易操作的客流强度换成了刚性十足的附近区域人口密度。
这个改变意味着什么?几乎从根本上叫停了绝大多数城市往郊区修地铁的念头,因为就算是二线城市的成熟建成区,平均人口密度都很难达到每平方公里1.5万的标准。换句话说,以后想修地铁可以,但只能在市中心那些已经人满为患,没什么空地可开发的地方修,想再靠地铁去郊区圈地卖钱,门都没有。
说白了,过去那种把地铁当诱饵,去郊区画大饼,拉动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模式已经走到头了。新规定实质是斩断这种运作链条,因为达到该密度的地区,一般开发程度已经较高,基本不再具备抵押或出让大量生地的条件。地方政府发现无利可图就会慢慢放弃这种模式,从而让地铁从一个金融工具慢慢重新回归到运输工具的本源角色。
总之,开源节流,多挣钱、少花钱,化解债务,防范风险是当务之急,包括大基建。高铁地铁在内的大扩张时代结束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你怎么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