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支柱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走向“集群爆发”,未来产业也将从“技术储备”转为“增量引擎”
□作者朱克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
据央视新闻消息,中共中央10月24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介绍,创新育新,就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建议》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当前,全球产业变革加速,各国都在抢占新兴与未来产业制高点。“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既是对自身产业能力的自信,更是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争夺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举措。而“再造”的核心支撑,在于“当下有扎实根基、未来有广阔前景”的双重优势,二者协同发力,为目标落地筑牢基础。
![]()
↑第138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的人形机器人。图据新华社
凭何“再造”:根基与潜力双重支撑
“再造”高技术产业的底气,来自两方面: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兴支柱产业已能承接增长动能,以量子科技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正开辟增量空间,形成“当下筑基、长期拓界”的互补格局。
一方面,新兴支柱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走向“集群爆发”。
低空经济是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凭借“场景广、集群快、潜力大”的特点,成为承接动能的核心载体。其以无人机、eVTOL为核心装备,覆盖多元场景:物流领域解决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农林领域通过精准喷药、病虫害监测,将作业效率提升至人工的3-5倍;应急领域快速抵达灾害现场,完成侦察、物资投送,为救援争取时间。
目前,我国已布局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区,形成“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应用”的集群格局。预计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2万亿元。
低空经济之外,新能源领域,我国光伏产能产量全球占比超80%,形成从硅料到电站运营的完整产业链;新材料领域,碳纤维“研发—中试—量产”闭环打破海外垄断……这些“有场景、有规模”的产业,共同构成高技术产业的现实支撑。
![]()
↑合肥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体验馆内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图据新华社
另一方面,未来产业也将从“技术储备”转为“增量引擎”。
量子科技是未来产业的核心赛道,正从技术储备加速向增量引擎转型。其独特的量子叠加、纠缠特性,能突破传统技术瓶颈:量子通信可实现“一次一密”的绝对安全传输,解决传统通信安全隐患;量子计算能快速处理复杂问题,将新药研发周期大幅缩短。
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基础扎实,“墨子号”卫星构建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九章”量子计算机实现“高斯玻色取样”快速求解,技术水平位于国际第一方阵。产业布局上,合肥聚集全国近1/3的量子科技企业,上下游企业近90家,初步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随着应用场景拓展,未来量子科技有望带动庞大关联产业集群,成为高技术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量子科技的突破是未来产业的缩影。我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近1万亿元,氢能在交通运输、分布式发电领域加速应用,脑机接口、具身智能、6G等领域也已形成技术储备,共同为“再造”开辟长期增长空间。
怎样“再造”:多方协同构建创新生态
“再造”高技术产业需破解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市场化机制三大瓶颈,离不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方协同,打造高效创新生态。
政府重在发挥“引导+保障”作用,通过精准施策优化产业环境。在新兴产业领域,推行“链长制”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比如新能源产业形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数千家配套企业”的集群生态,提升整体竞争力;在未来产业领域,设立“揭榜挂帅”专项基金,针对量子通信、脑机接口等“卡脖子”环节集中攻关,加速技术突破。
同时,政府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创新中心,为科研提供优质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通过资金支持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例如合肥为量子科技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打造应用场景,上海对生物制造专业服务平台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微纳电子加工平台实验室。图据新华社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需强化“产学研协同+人才储备”。企业是创新的核心载体,积极投入研发,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比如新能源领域的“钙钛矿电池产学研联合体”,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产业成果,缩短技术落地周期。
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企业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与高校合作、搭建内部培训体系等方式,打造高素质团队。
科研机构和高校需筑牢“知识源头”,支撑技术突破。科研机构和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聚焦量子纠缠、核聚变等“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68%,为原创成果的产生提供了充足资金与政策保障。
在具体领域,我国取得显著成果,比如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目前AI专利拥有量是其他国家总和的1.5倍,具身智能、类脑计算等前沿方向实现局部领先。同时,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科研成果与经验,提升自身科研水平;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比如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核聚变研究成果,为可控核聚变产业化奠定重要基础。
未来10年,依托“新兴支柱+未来赛道”的双重布局,叠加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生态,我国高技术产业将实现从“跟跑”到“引领”的蜕变。这不仅能完成“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目标,更能在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媒体立场)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