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刻在基因里的底色
——在第二届 “枞阳之子” 文化展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乡贤、各位文友:
大家上午好!
冬日暖阳,群贤毕至,最是温情时刻。今天,我们相聚此地,共赴这场属于我们所有“枞阳之子”的文化之约。感谢筹办方及梦总的厚意,让我作为文学界代表发言,此时此刻,我心中满是惶恐与激动——这不仅是一场展览的启幕,更是一次心有灵犀的对话,是数十万在外枞阳儿女对故土深情的集体回望。
![]()
枞阳文脉,源远流长,素有“文章之府,诗人之窟”的美誉。枞阳文脉,从来不是纸上的墨痕,而是流淌在山水间的精神血脉。自汉元封五年置县,汉武帝亲作《盛唐枞阳之歌》,这片土地便在楚的浪漫与吴的精工、中原的厚重与江南的灵秀中交融生长。浮山摩崖上的题刻,一笔一画皆是文人风骨;桐城派文章里的家国情怀,一字一句都藏着经世智慧。古有方苞、姚鼐、刘大櫆以文立心,今有无数枞阳儿女以笔为犁,写枞川的晨雾漫过田畴,写白荡湖的渔火点亮夜空,写老街上斑驳的砖墙藏着的故事,也写新时代里故乡拔节生长的声响。这份浓浓的笔墨情趣,不是故作高雅,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刻在枞阳人基因里的底色。
我个人是枞阳文脉的受益者,自幼受家中长辈熏陶,颇喜舞文弄墨。14岁那年,我偶然读到一本《枞阳诗词》,不知天高地厚,贸然投稿,没想到主编周维华先生专程到我所在的高中看望我,对我厚爱有加。由此,我成为枞阳诗词学会当时年龄最小的会员。先生已经仙逝多年,但这份深情,至今仍温暖着我。
![]()
我想,枞阳文风昌盛的背后,正是因为这片土地有一份温情在,总有一些人在为枞阳的文脉传承默默耕耘、薪火相传,不计较得失,不在乎名利。参加此次“枞阳之子”文化展的很多前辈、乡贤,或是德高望重的前辈,或是搏击商海的精英,又或是名动文坛的翘楚,却始终将“枞阳”这个沉甸甸的名字放在心头,公务再忙,俗务再多,都不会轻易放下笔墨,总想为家乡写点什么、总想为乡友做点什么,矢志不渝做枞阳文脉的实践者、传承者、托举者。
而今天启幕的“枞阳之子”文化展,正是以文化的名义,将这份浓浓的乡情凝结在一起,既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力量,更让我们触摸到故乡的气息与温情。正如这次展览的主题所言,“承古韵风华,展时代新姿”,在这里,我们既能与前贤对话,也能与同辈并肩,看见彼此为故乡奋斗的身影。它像一座桥,一头连着过去,一头通向未来;一头牵着离散的乡心,一头系着故乡的发展。这场展览凝结的,不仅是乡愁,更是“枞阳之子” 这一文化身份的认同——我们因“枞阳” 而联结,因“文化”而共情。
在此,我也要向辛苦筹办此次展览的合肥枞阳商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乡贤表达一份敬意。正是你们的牵线搭桥,我们这些“枞阳之子”才能相聚到一起。我想,这是一份情怀,更是一份担当。乡贤朱光潜先生曾有一段著名的“三此主义”论:“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你们以身作则,让更多人看到“此身、此时、此地” 的担当,也召唤着我们同向同行,彼此支撑,以“此身、此时、此地”的勇气,既要写好枞阳的 “过去时”,让更多人知道这片土地的厚重;也要写好枞阳的 “现在时”,让更多人看见故乡的活力;更好写好枞阳的 “将来时”,让更多人期待这片土地的未来。
最后,愿这场文化展,能让更多人读懂枞阳的大美、枞阳的文韵;愿我们每一位“枞阳之子”,都能带着故乡的期许,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更愿我们的故乡枞阳,在千年文脉的滋养中,在众多乡贤的助力下,续写更多属于新时代的华章!
谢谢大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