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前段时间,果妈刷到一个视频,是关于河南驻马店一名产妇遭遇丈夫家暴的新闻,让人愤怒又心疼。
这名女子剖腹产后仅16天,身体尚未恢复,便被丈夫残忍殴打。
更令人寒心的是,婆婆不仅未上前阻止,反而在一旁冷眼旁观。
面对这样的暴力与冷漠,受害女子选择了报警,并决心带着孩子离开这个充满伤害的家。
![]()
这起事件不只是个别悲剧,它揭示出一些家庭中“家暴代际传递”的隐忧:暴力不仅摧毁婚姻,更可能在孩子心中种下恐惧与错误的家庭观。
如果父母无法以尊重、理解和爱相待,孩子将难以建立健康的情感模式。
家暴,不只是夫妻之间的事,更是孩子一生的阴影
很多人以为家暴只是夫妻间的矛盾,但在孩子面前的暴力,其实是在摧毁他们的安全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孩子,即使不是直接受害者,也会表现出焦虑、恐惧、甚至暴力倾向。
他们可能在学校中攻击他人,或者在成年后复制父母的相处模式,用冷暴力或控制欲维系关系。
![]()
![]()
一个孩子若在爱中长大,他会相信世界温柔可亲; 而在恐惧与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心中只会留下“亲密关系=伤害”的阴影。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必须意识到:你对伴侣的态度,就是孩子未来对爱的理解方式。
父母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孩子识字、算数,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相处,让孩子学会尊重、沟通与情绪管理。
第一,父母的关系决定孩子的安全感。
一个父母相互支持、愿意倾听、懂得妥协的家庭,会让孩子感受到稳定与爱。
比如,父母在争执时不互相指责、不摔门、不冷战,而是暂时冷静、再沟通。孩子看到的不是矛盾,而是如何理智处理问题的过程。
第二,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当父母在孩子面前频繁失控,孩子会误以为愤怒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反之,如果父母能控制情绪,用平和的语言表达不满,孩子就会学到“表达≠发泄”。
比如当孩子打翻牛奶时,与其吼他“你怎么这么笨”,不如说“下次我们一起注意一下,好吗?”这样的回应,既传达了期望,又维护了孩子的自尊。
![]()
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婚恋与家庭观
很多家暴家庭中,施暴者往往也来自有暴力历史的家庭——他们从未学会如何正确表达情绪,只会用拳头来“沟通”。
因此,父母从小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婚恋观,让他们懂得:
- 婚姻不是逃避孤独的庇护所,而是两个有责任感的人共同成长的旅程;
- 伴侣间应建立在理解、沟通与平等的基础上,而非依附与控制;
- 遇到不尊重或暴力行为时,要有勇气离开,而不是忍耐。
家长可以通过分享真实案例、观看相关电影或讨论身边的故事,让孩子看到不同婚姻的样貌。
比如通过电影《隐入尘烟》讨论“善良与尊重的关系”,或者谈谈“为什么有的人选择离婚也是一种勇敢”。
让孩子懂得:爱不是控制,婚姻不是忍耐。
情绪管理,是父母和孩子都要学的课题
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情绪管理能力都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对孩子而言,父母是最早的情绪示范者。当父母遇到不顺时,如果能深呼吸、停顿、调整,再做回应,孩子就会学到冷静的力量。
可以用游戏、故事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 当他生气时,让他画出“愤怒怪兽”的样子;
- 当他难过时,可以抱一抱他,让他知道“情绪被理解”。
同时教孩子一些小技巧: 比如遇到冲突时先数五个数、去喝水、或暂时离开现场。这些简单的方法,能让孩子在长大后更懂得如何应对挫折与矛盾。
果妈寄语
河南产妇被家暴的事件令人心碎,但更应成为社会的警钟。
家庭不是忍受痛苦的牢笼,而是爱的港湾。婚姻需要相互理解、尊重与包容,而非以暴力和控制维系。
作为一位母亲,也作为教育者,我想对所有女性说:面对家暴,请勇敢说“不”。你不是软弱,而是值得被爱与尊重的人。
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孩子: 尊重比权力更有力量,理解比愤怒更能改变世界。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