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10 月 24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共上线了5篇研究论文,其中4篇来自中国学者,这些研究分别是——发现新型 DNA 传感器、蛋白质限制的抗衰老潜力、发现新型抗抑郁分子、癌细胞“劫持”痛觉神经元以免疫逃逸。
SARM1 感知双链 DNA 以促进 NAD+ 降解和细胞死亡
10 月 24 日,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杨庆凯、宋成丽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王丽娜、刘巧玲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SARM1 senses dsDNA to promote NAD+ degradation and cell death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关键的神经执行因子——SARM1能感知双链 DNA(dsDNA)并诱导细胞死亡。被 dsDNA 结合并激活的 SARM1,会以不依赖序列的方式降解 NAD+。SARM1 通过其 TIR 结构域与 dsDNA 结合,TIR 结构域中的赖氨酸残基对 dsDNA 的结合至关重要。在细胞环境中,通过 dsDNA 转染或化疗处理产生的胞质 dsDNA 与 SARM1 共定位,并通过激活 SARM1 引发 NAD+ 降解和细胞死亡——这一过程可通过 SARM1 基因敲除或 DNA 结合的氨基酸残基突变完全阻断。相应地,SARM1 基因敲除可阻断小鼠化疗诱导的神经病变(CIN)。
这些结果首次明确了 SARM1 是一种 DNA 免疫传感器,揭示了免疫识别新机制,表明了其可作为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干预的潜在靶点。
![]()
![]()
蛋白质限制重塑了衰老过程中多器官蛋白质组景观
10 月 24 日,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郭天南/朱怡团队(陆恬、谢玉婷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题为:Protein restriction reprograms the 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mouse ag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系统绘制了衰老多器官蛋白质组图谱,揭示了蛋白质限制重塑衰老过程中的多器官蛋白质组景观,蛋白质限制缓解了年龄相关的组织特异性蛋白质表达、表观基因组状态和蛋白质磷酸化模式,并显著改善了脂肪组织的功能。中年时期是进行蛋白质限制干预的最佳时期。人类血浆数据表明,低蛋白质摄入量与增强心血管健康及降低炎症风险有关。
这项研究为蛋白质限制的抗衰老潜力提供了宝贵见解,也为进一步开发为延缓衰老、改善健康的饮食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
![]()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构象选择性调控机制
10 月 24 日,临港实验室蒋轶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杨德华研究员团队及临港实验室王震研究员团队(张衡、章天炜、王鼎言、代安涛、毛建航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Unveiling conformation-selectivity regulation of the 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鉴定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内向开放构象特异性变构位点,提出了靶向该构象的抑制剂识别新机制——“瓣膜模型”。
基于该模型,研究团队采用“干–湿”结合的研究策略,发现了在体内外具有抗抑郁活性的小分子——F3288-0031,并通过结构药理学手段阐明了其结合模式。该成果为理解 NET 及其他单胺类转运体的配体调控机制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也为开发靶向单胺转运体的抗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
![]()
癌细胞“劫持”器官间神经免疫回路来免疫逃逸
10 月 24 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季彤教授、周俭教授、孙云帆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陈平教授团队(张誉、郭毅波、刘喆麒、孙仪庭、杨溪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Cancer cells co-opt an inter-organ neuroimmune circuit to escape immune surveillan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的临床数据以及口腔癌小鼠模型,首次发现处于免疫压力下的癌细胞通过激活ATF4依赖性途径分泌SLIT2,SLIT2 激活肿瘤神经支配的痛觉神经元,从而加剧癌症引起的疼痛。这种激活随后会刺激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的痛觉神经元,并增加 CGRP 的分泌,使 TDLN 重塑为免疫抑制状态。因此,免疫抑制的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分泌的 CCL5 减少,促进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向促肿瘤的 M2 型极化,从而促进肿瘤生长,并降低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的治疗效果。靶向痛觉神经元或 ATF4-SLIT2-CGRP 信号轴可恢复免疫活性,缓解癌症引起的疼痛,并改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响应。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被癌症利用以逃逸免疫监视的器官间神经免疫回路,这为增强免疫疗法、缓解癌症引起的疼痛提供了潜在新策略。
![]()
![]()
冠状病毒复制模板循环与RNA加帽的协同机制
10 月 22 日,清华大学娄智勇教授/饶子和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团队与广州国家实验室、南开大学等单位合作(闫利明、黄羽岑、葛基、刘奕潇、高山、谭丽萍、刘璐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concurrence of template recycling and RNA capping in SARS-CoV-2 的研究论文。
围绕冠状病毒转录复制过程,该团队在过去 5 年里,先后阐明了“核心转录复制复合体”(C-RTC)、“延伸复合体”(E-RTC)、“加帽中间态复合体”和“Cap0 加帽复合体”的工作机制。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该团队设计了多种全新核酸骨架,成功捕捉到转录复制复合体“加帽起始前状态”(Pre-Capping Initiation,Pre-CI)和“加帽起始后状态”(Post-Capping Initiation,Post-CI)两个超级复合体,阐明了冠状病毒转录复制过程中 RNA 模板循环和 RNA 加帽起始过程协同发生的分子机制。这些发现重构了病毒领域对 RNA 病毒转录复制过程的认知体系,结束了对冠状病毒解旋酶极性、加帽机制等问题长达 25 年的争论。
![]()
![]()
论文链接:
1.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1126-2
2.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1133-X
3.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1131-6
4.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1129-8
5.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1090-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