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发生后,不少患者和家属都有个 “共识”:觉得躺着不动最安全,生怕一动就影响恢复,甚至引发危险。但医生却提醒,脑溢血康复期不能一味卧床少动,这种做法反而可能拖慢康复进度,还会带来其他健康问题,很多人至今还陷在这个误区里。
![]()
首先得说说,为啥一味卧床不好?刚发病时,医生会建议患者卧床休息,这是为了让大脑得到充分恢复,避免病情加重。可一旦进入康复期,还长时间躺着不动,问题就来了。比如肌肉会慢慢 “变懒”,力气越来越小,时间长了甚至会萎缩,到时候想站起来都难;关节也会变得僵硬,比如胳膊抬不高、腿弯不了,后续恢复更费劲。
更重要的是,卧床时身体血液循环变慢,血液在血管里流得没那么顺畅,容易聚在一起形成小血块。要是血块堵在身体某个部位的血管里,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比如腿肿、疼痛,严重的还会影响其他器官。另外,长时间躺着看不到外面的环境,不少患者还会变得没精神、情绪低落,这些都不利于整体康复。
![]()
那康复期适当活动,到底有啥好处呢?首先能保护肌肉和关节,简单的活动能让肌肉保持一定的力量,关节也能维持灵活度,不至于越躺越 “废”。比如躺着的时候伸伸胳膊、弯弯腰,就能让身体保持一定的活跃度。
其次,适当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给大脑送去更多氧气和营养。脑溢血后大脑需要充足的养分来修复受损的部分,血液循环好了,养分供应跟上,恢复速度也会更快。而且活动时身体能产生一些 “积极信号”,帮助调节情绪,不少患者动起来后,精神状态会明显好转,心情也更舒畅。
当然,康复期的活动不是随便动,得选适合的、温和的方式,不能急于求成。刚开始可以从床上的简单动作做起,比如:躺在床上时,慢慢把脚尖往自己方向勾,再慢慢放下,每次做 5-10 下,帮助锻炼腿部肌肉;也可以轻轻转动手腕和脚踝,活动关节,这些动作不用费太大劲,安全性也高。
![]()
等身体适应了,再慢慢尝试坐起来。比如先靠在床头坐一会儿,感觉不头晕、不难受,再逐渐延长坐的时间。之后还能在家人或护工的陪同下,扶着床边或助行器慢慢站一站、走几步,一开始走的时间短点,比如每次 5-10 分钟,根据身体情况慢慢增加。
不过有几点一定要注意:第一,所有活动都要循序渐进,不能突然做剧烈运动,比如一下子站起来、快走,这样容易头晕,甚至有摔倒的风险。第二,每个人的恢复情况不一样,适合的活动也不同,开始新的活动前,一定要跟医生沟通,让医生根据身体状况给出建议,别自己盲目尝试。
还有些患者怕活动时摔倒,所以不敢动。其实只要做好防护,比如有人在旁边扶着、地面保持平整、穿防滑的鞋子,就能大大降低摔倒的风险。要是实在没信心,也可以让康复师上门指导,学习正确的活动方法,这样更安全、效果也更好。
![]()
就像 65 岁的李叔叔,脑溢血后在家躺了一个月,家人总觉得 “躺着最安全”。可后来李叔叔发现腿越来越没力气,连坐起来都要别人帮忙,情绪也特别差。医生了解情况后,建议从床上的简单动作开始练,慢慢过渡到坐起、站立。坚持了半个月,李叔叔不仅能自己坐起来,还能扶着助行器走几分钟,精神也好了很多。
最后想提醒大家,脑溢血康复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动” 不是保护,“科学地动” 才是关键。别再陷在 “卧床少动更安全” 的误区里,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一步一步来,才能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