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中旬,法国西北部海域的一场“浮航风波”将俄海军推向舆论焦点。北约海上司令部宣称发现 “新罗西斯克” 号潜艇因故障紧急上浮,俄黑海舰队则强硬驳斥,称是按国际惯例浮航通过英吉利海峡,双方各执一词的背后,折射出外界对俄海军可靠性的持久疑虑。
![]()
这真是俄国传统幽默,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这场争议的源头可追溯至 9 月底,俄罗斯 Telegram 频道 VChK-OGPU 爆料称,该潜艇 9 月 27 日发生燃料舱泄漏,柴油渗入底舱,因缺乏备件和维修人员无法修复,只能上浮避险,在海上漂流十余天。尽管俄军方否认,但现场画面显示,潜艇穿越英吉利海峡时确有拖船伴随,荷兰海军全程 “护送”,法国护卫舰近距离监视,这与北约秘书长吕特 “一瘸一拐回家” 的嘲讽形成呼应。
从技术角度看,西方的故障说法并非全无依据。“新罗西斯克” 号作为基洛级改进型首艇,2024 年 4 月才完成改装重返现役,却曝出燃油系统问题,暴露了俄军工维护的短板。军事专家指出,基洛级的双壳体设计虽能隔绝泄漏,但应急系统的失效仍暗示日常保养缺失。而这种 “带病航行” 的状态,在俄海军中并非个例。
![]()
回溯近年事故,俄海军的远洋可靠性早已显露颓势。2018 年,唯一航母 “库兹涅佐夫号” 在 PD-50 浮船坞维修时,船坞突然沉没,起重机砸穿飞行甲板;2019 年,PD-16 浮船坞进水沉没,导致坞内潜艇侧翻;2020 年台风 “美莎克” 中,失控浮船坞撞击多艘舰艇,被撞潜艇因水密性受损需大修。2024 年底,两艘油轮在刻赤海峡搁浅漏油,救援过程暴露应急能力不足,最终造成人员死亡。
事故频发的背后是系统性困境。苏联解体后,俄海军经费断崖式下跌,2024 年预算中维护费用仅占 12%,远低于北约 30% 的平均水平,导致 35% 的核潜艇处于待修状态,不少舰艇 “拆东墙补西墙” 带病服役。西方制裁加剧了备件短缺,德国精密轴承、法国电子元件等关键进口部件断供,国产替代品性能差距明显。更严峻的是人才断层,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30 岁以下技工占比不足 15%,潜艇船员待遇低于莫斯科平均水平,经验丰富的人员大量流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