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的食品市场有点“不太平”。
豆腐加工厂因为进口大豆库存见底,上百家工厂面临停产危机。
消费者担心以后连日常吃的豆腐都要涨价甚至断供。
![]()
另一边,“炸鸡通胀”冲上热搜。
知名连锁品牌的外卖炸鸡价格逼近3万韩元,折合人民币近150元。
曾经的平民美食如今成了需要“攒钱才能吃一顿”的奢侈品。
![]()
其实这只是韩国食品价格高企的一个缩影。
在各类高价食材中,牛肉的价格反差尤为刺眼。
![]()
国际市场上的牛肉,算上运输成本到岸价每斤也不到30元。
可在韩国大型超市,本土牛肉每公斤能卖到2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000元,一斤就要500块。
![]()
这让不少人疑惑:
韩国明明是发达国家,为什么不大量进口便宜牛肉,反而让民众承受天价?
韩国人是真的吃不起牛肉吗?
![]()
进口路被堵死的真相
韩国不是不想进口便宜牛肉,而是被一层又一层的“贸易壁垒”挡在了门外。
这背后,是韩国为了保护本土农业的无奈选择,却也让消费者付出了高昂代价。
![]()
早在上世纪,为了应对国际农产品的冲击,韩国就建立了严格的进口限制体系。
最核心的就是高关税和进口配额制度,简单说就是“要么不让进,要么进了就变贵”。
![]()
以大米为例,一旦超过进口配额,每吨就要征收513%的惩罚性关税。
而淀粉类产品的关税更是高达800%。
![]()
牛肉进口也同样受限。
2008年韩美达成协议后,韩国一直禁止进口30月龄以上的美国牛肉,理由是防范疯牛病风险。
美国曾多次向韩国施压,要求废除这些非关税壁垒。
![]()
认为韩国是全球唯一限制美国大龄牛肉进口的国家。
一旦放开限制,美国农业能多赚1.1亿到1.75亿美元,但韩国政府却陷入两难。
一方面,韩国农民组织的反对声异常强烈。
![]()
2009年韩美签署牛肉进口协议后,首尔就爆发了万人游行,甚至有民众以自焚抗议。
这种激烈的反抗让政府不敢轻易妥协。
![]()
另一方面,放开进口可能冲击本土养殖业,让本就脆弱的农业雪上加霜。
即便有少量进口牛肉进入韩国,价格也并不便宜。
因为除了关税,还有严格的检疫程序和各类隐性成本。
![]()
不过也有旅居韩国的网友透露,超市里的普通进口牛肉价格其实每斤约60元。
但这类牛肉的市场份额被严格控制,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
更关键的是,韩国的进口配额制度让低价牛肉很难大规模进入。
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本土产品占据,普通人想吃到便宜牛肉并不容易。
![]()
本土养殖的两难困境
进口被限制,本土养殖又跟不上,这才是韩国牛肉价格居高不下的核心矛盾。
韩国的自然条件和产业结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养殖业难以规模化发展。
![]()
韩国的地形条件堪称“先天不足”。
全国三分之二的面积都是山地,能用来耕种和养殖的平原只有1.8万多平方公里。
总耕地面积约2292万亩,分摊到5000多万人口身上,每人连一亩地都摊不上。
![]()
有限的土地首先要满足粮食种植,留给养殖业的空间少得可怜。
2022年韩国畜牧业总产量430万吨,其中牛肉产量只有70万吨。
而中国仅2024年的牛肉产量就达到779万吨,是韩国的十倍还多。
![]()
产业结构的失衡让养殖行业“后继无人”。
韩国支柱产业是半导体、汽车等制造业,这些行业薪资高、工作体面,吸引了几乎所有年轻人。
大学毕业后回家种地、搞养殖,在韩国被认为是“没前途”的选择。
![]()
不仅又脏又累,还要承担疾病防疫风险,收入却远不如进厂打工。
现在韩国农业人口占比只有4%,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近一半。
种地养牛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69岁,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短缺。
![]()
劳动力短缺直接推高了养殖成本。
制造业员工月均工资能达到397万韩元。
![]()
养殖场想招人,只能开出更高工资,这让本就紧张的养殖成本雪上加霜。
再加上韩国国土面积小,容易遭受台风自然灾害,饲料运输、场地建设成本都远高于农业大国。
多重因素叠加,让韩国本土牛肉的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价格自然降不下来。
![]()
更尴尬的是,韩国政府的扶持政策也收效甚微。
虽然政府给农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对小麦种植等给予每公顷50万韩元的补贴。
但面对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产业结构的失衡,这些补贴只是杯水车薪。
![]()
韩国的小麦自给率最高也只达到2%,补贴一降就立刻回落。
牛肉自给率也一直维持在30%以下,根本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
韩牛溢价背后的推手
如果说贸易壁垒和养殖困境是“客观原因”。
那么韩牛的品牌包装和市场垄断,则是推高价格的“人为因素”。
在韩国,牛肉早已不只是一种食材,更被赋予了民族符号和身份象征的意义。
韩国养殖企业把本土牛肉命名为“韩牛”,直接对标世界最贵的日本和牛。
![]()
为了抬高身价,韩国建立了复杂的牛肉分级制度。
根据色泽、脂肪分布等分为1++、1+、1等多个等级,顶级韩牛的价格和日本和牛不相上下。
![]()
这种包装并非毫无效果,在政府引导和媒体宣传下,“身土不二”的理念深入人心。
韩国人坚信“本土生产的东西最适合本国人”,使用国货被视为爱国的表现。
这种民族情绪被商家充分利用,韩牛成了高端、优质的代名词。
![]()
在韩国,逢年过节送韩牛礼盒是高端礼品的首选。
商业宴请、家庭庆典如果没有韩牛,会被认为“不够档次”。
就连总统的国宴上,韩牛也是必备的“硬菜”。
![]()
这种场景不断强化着韩牛的高端定位,让消费者愿意为溢价买单。
更关键的是,韩国养牛业被少数大企业垄断,形成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控制。
这些企业掌握着定价权,普通中小企业根本无法竞争。
![]()
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再加上进口牛肉的补充有限。
大企业可以随意抬高价格,而消费者没有太多选择。
数据显示,韩国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3万美元。
虽然吃得起韩牛,但也只能偶尔消费,普通人日常吃的还是价格相对亲民的进口牛肉。
![]()
其实很多人对“韩国人吃不起牛肉”的印象存在误解。
根据OECD的数据,韩国人均年消耗牛肉9.6千克,是中国人均消耗量的2倍多,远高于日本。
韩国人不是吃不起牛肉,而是吃不起被赋予了民族符号和品牌溢价的韩牛。
![]()
那些天价牛肉更多是用于送礼和特殊场合,日常消费中,进口牛肉才是主流。
只是由于进口限制,整体牛肉价格还是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
从豆腐、炸鸡到牛肉、大米,韩国食品价格高企的背后。
是自然条件限制、产业结构失衡、贸易保护政策和消费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叠加。
韩国为了保护本土农业,选择了高贸易壁垒的道路,却让消费者承受了高昂的生活成本。
![]()
这种“保护”到底值不值,恐怕只有韩国人自己能说清。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想要完全隔绝国际市场的影响,终究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
而普通民众往往会成为这种选择的直接承受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