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月,一艘名为开拓精神号的巨型双体工程船成功下水。该船满载排水量高达110万吨,建造它的韩国企业将世界造船业带入了百万吨时代。然而面对如此成就,韩国造船业从业者却笑不出来。就在开拓精神号下水的当年,中国取代了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韩国造船业的新增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船舶完工量,没有一项拿得上台面。四大船厂的股票应声下跌,就连承建开拓精神号的大宇造船海洋,当时都不得不出售两座浮船坞,缩减30%的产能以求自保。可这并不是韩国造船业的谷底。
最终给韩国造船业敲响丧钟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元加息周期。20世纪70年代的汉江奇迹,使韩国实现了从贫穷国家到富裕国家的转变。韩国造船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扬帆起航,成为韩国经济的支柱。在此之前,欧洲和日本各自占据着全世界55%和40%的产能,留给其他地区的只有区区5%。
朴正熙执政时期,《造船工业奖励法》《造船工业振兴法》等法规相继出炉。韩国造船业在两座“大山”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产能占比从不足1%提升到15%。韩国首家大型造船企业现代重工边建厂边造船,1974年造船厂建成当年,就用一艘26万吨的巨轮震撼了世界。后来的现代尾浦、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发展势头一个比一个惊艳。
![]()
到了90年代韩国造船业形成了低成本、高订单量的发展模式。1993年,韩国造船完工量首次超过日本,此后所有知名船厂都在扩充产能。仅1994年初,就有5座新船坞开建,2座船坞得到扩建,4座修船坞被改造成造船坞。与此同时,各大造船企业在引进技术时不计成本,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船用设备国产率也提升至70%以上。韩国造船业不仅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还能反哺本国制造业和金融业。经过这次扩张,从1998年开始,韩国把日本、欧洲远远甩在身后。
2002年全球新增造船订单4600万吨,韩国独占45.1%。当年3月,现代重工交付了第1000艘新船,累计建造载重达7754万吨,一时间在全世界风头无两。船舶业市场调研机构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那些年世界前五大造船企业全部来自韩国。
随着市场份额扩张,造船业在韩国经济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以2004至2005年数据为例,造船业占韩国制造业产值的3.3%、制造业增加值的3%、制造业雇佣工人总数的3.2%;韩国出口总额中有6.2%来自造船业,船舶与汽车共同组成的运输设备大类,在韩国出口份额中高居第二,而第一名则是早已趋于饱和的机电产品。船舶是所有海洋制造业的平台基础,造船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难以估量。在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的韩国,6%以上的出口占比意味着造船业足以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尤其是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韩国经济能否保持增长,全要看造船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为保住地位,韩国造船业在21世纪初一直致力于拿下4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
![]()
然而就在韩国造船业达到巅峰时,挑战已悄然而至。21世纪初,韩国造船业面临两大竞争者:昔日霸主日本与后起之秀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每年船只建造量仅有20万吨。1977年12月邓公作出船舶产业要积极引进先进国外技术,中国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中国造船业从此进入立足国际市场的新阶段。当时正值世界第一次造船热,船舶需求量持续增长。首批马来西亚和香港客户使用后,中国船舶质量获得国际市场认可,加之廉价劳动力优势,海外订单纷至沓来。
经过十多年探索,中国船舶完工量从1993年起跃居世界第三,但因日韩垄断,当时市场占有率仅3.3%。不过中国的追赶速度惊人,进入21世纪后造船业呈现井喷态势,2000至2006年平均年增长率达42%,2003年新增订单更是超过此前三年总和。
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韩国企业仍沉浸在第一造船大国的美梦中,丝毫未放在眼里,全然忘记自己也曾经历薄利多销的奋斗阶段。这一时期,韩国各大企业纷纷将低端产业转移到中国,借助中国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烟台、威海、青岛、大连、宁波等沿海城市,陆续出现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等企业的大型分段生产厂,这些企业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造船业的技术进步。
2007年,中国船舶完工量突破千万吨,具备了与日韩一较高下的能力。同年,韩国四大厂商在与日本的船用厚板价格谈判中抱团议价,企图形成对中日的竞争优势。但世界留给韩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在21世纪初的繁荣中,韩国造船业不知不觉犯下无数错误:对中国的产业转移只是其一,更致命的是进取精神与创新精神的丧失。相较于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定制化产品,韩国企业更倾向于承接批量订单,通过减少设计变更提升效率。这种做法导致生产部门在企业中占据绝对强势,设计部门被边缘化。有时船东为满足需求,会直接越过造船厂与外包商、配套商谈判,造成生产秩序混乱,全行业陷入创新停滞。
2008年,韩国造船业手持订单量创下2.1亿吨的历史新高,但美国次贷危机已开始向全球扩散。危机中,韩国造船业疲态尽显,连续4年新增订单量减少三分之二。2013年后危机虽过,企业恢复却十分缓慢,截至2016年8月,韩国企业手持订单量仅6163万吨,不足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5年底,美联储开启连续加息,导致韩国资本快速外流、韩元贬值。韩国为抵消货币贬值影响被迫跟进加息,而此前危机中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已进一步加深,许多企业全靠贷款勉强生存。加息后,韩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创下15年新高,韩国产业银行、韩国进出口银行、韩国农业银行的坏账率分别达6.7%、3.35%、2.15%,金融业与造船业形成恶性循环。
![]()
敏感时刻大宇造船的假账案再度发酵。韩国检察厅调查发现,该企业2012至2014年间制造了5万亿韩元假账,资金全部流入数十名高管腰包。消息公布后,韩国造船业形象一落千丈,各国船东纷纷避之不及。2016年前8个月,韩国新增订单仅369万修正总吨,同比下降85%以上;当年完工小高潮过后,造船厂全面停摆。
此时不仅中国实现对韩国的反超,一度沦落到零订单的日本造船业也踩着韩国恢复元气。为给企业拉订单,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甚至不惜忤逆美国,赴伊朗洽谈生意,但屡次拉来的订单总计仅25亿美元,还不及大宇高管贪腐金额。
直到今天,韩国造船业仍在垂死挣扎。尤其是2020年新一轮加息周期后,成本持续攀升的韩国造船业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全面溃败。2023年,韩国造船业手持订单量仅为中国的一半,新增订单量仅占中国的40%。2024年一季度,韩国造船企业为凸显业绩,将大单集中签约,才勉强在新增订单金额上超过中国。但这波签单潮过后,韩国又陷入无单可接的困境。反观中国,在数据公布后不久便与卡塔尔签订价值60亿美元的订单,不仅吨位和规模碾压韩国,中船集团承接的更是韩国最擅长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订单,韩国最后的技术优势也不复存在。
![]()
从表面看,中日竞争、国际市场动荡、汇率波动是韩国造船业衰落的直接原因。但同样身处漩涡,中国完成逆袭,日本守住老本,真正给韩国致命一击的,是其自身。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曾经历货币贬值引发的造船业危机,那次危机促使企业明确发展方向。而开拓精神号建造的那些年,韩国造船业最缺乏的恰恰是开拓精神。进取性的缺失,让韩国造船业尽显老态,丝毫经不起风浪。所有只有独立自主与锐意进取,才是行业乃至国家长盛不衰的根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