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上午,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秋季艺术家读书班在南钢宾馆举行,著名评论家、江苏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刘旭东以一场充满哲思的讲座,为读书班带来深度的思考。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艺术的现代化》的主题报告中,这位阅历丰富的学者以“我已经活了三千年”的精彩开场,引领听众穿越中国艺术的百年变迁,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刘旭东首先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鲜明特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从郑和宝船到哥伦布帆船,从传统农耕文明到现代信息社会,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最广阔的生命宽度。”刘旭东通过生动比较,揭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独特路径。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基于中国国情、传承中华文明的创新之路。
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刘旭东将中国艺术的近现代转型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他从洋务运动的技术革新,到戊戌变法的制度探索,再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详细梳理了中国艺术如何在这一进程中完成从“载道”到“启蒙”的功能转变。
“从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到梅兰芳的戏曲改良,从徐悲鸿的中西融合到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国艺术在救亡图存中实现了现代转型。”刘旭东以丰富案例,展现了艺术在时代变革中的积极应变。
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历程
刘旭东重点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的发展轨迹。他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重要阶段:在社会主义文化奠基期(1949-1978年),艺术服务于国家建设与意识形态,出现了罗中立《父亲》等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0年),艺术走向多元化与市场化,路遥《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标志着艺术回归人文关怀。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0-2012年),艺术产业化与文化自信同步提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
新时代(2012年至今)以来,艺术进一步赋能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复兴,《觉醒年代》《流浪地球》《人世间》《南京照相馆》《红楼梦(舞剧)》等作品展现了新时代文艺的创新活力。
当代中国艺术的新面貌新精神
刘旭东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改变了中国艺术的面貌,更重塑了其精神内核。
在面貌上,中国艺术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跨界的转变。数字水墨、VR京剧、AI生成艺术等新业态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山海情》《三体》等作品拓展了艺术表现的题材边界。
在精神上,中国艺术完成了从工具性到主体性、从传承到创新的升华。“国潮艺术的兴起、《只此青绿》的走红,标志着中国文化自信的真正觉醒。”刘旭东强调,当代艺术正在从“模仿他者”转向“定义自我”。
艺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
对于中国艺术在未来发展中的使命,刘旭东提出了四个重要方向:
艺术要凝聚民族共识,夯实现代化的精神根基;要激活传统文化资源,为现代化注入文化主体性;要赋能社会发展,服务现代化的多元目标;要丰富精神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
“中国艺术既是现代化进程的‘记录者’,也是精神共识的‘凝聚者’、文化资源的‘激活者’、社会发展的‘赋能者’。”刘旭东总结道,艺术让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物质的厚度,更有精神的温度和文化的深度。
在这场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刘旭东以深厚的学养、开阔的视野和生动的讲述,为在场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描绘了一幅中国艺术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的壮丽图景。这场充满思想深度的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文化的启迪,为江苏艺术界在新时代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
(记者 管云林 摄影 任雨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