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深了,52岁的李阿姨还在沙发上刷着短视频。她常常自嘲:“等孩子睡了,我才有点自己的时间!”可最近,公司体检时医生撇着眉头对她说:“血压又高了一点,还老熬夜?”
李阿姨心里一颤,想到平时总是熬到11点多甚至更晚才上床。难道晚睡真的会让心脏出事?“以前总觉得只要能睡够7、8个小时,什么时候睡都无所谓,其实并不是这样。”医生严肃地补充。
![]()
你有没有和李阿姨一样的习惯?是不是以为只要保证“总时长”,晚睡没关系?最近,科学家们揭开了一个关于睡眠和心脏健康的重要秘密:“最佳入睡时间”,比你想象得更关键,而且真有“黄金护心点”!那么,几点睡觉才最护心?是不是越早越好?是不是补觉能弥补熬夜伤害?
在传统观念里,“早睡早起”仿佛等于健康的万能钥匙,但“几点入睡”到底有没有那么玄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权威机构联合开展了一项涉及超8.8万人、长达5.7年随访的大型研究,专门盯上了“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
研究团队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严选88026名参与者,使用加速度计(类似智能手环)监测大家的入睡与起床时间,精确捕捉真实的睡眠习惯。所有人被分成4组:
晚上10点前入睡;晚上10:00-10:59入睡;晚上11:00-11:59入睡;午夜后才入睡。
5.7年后,累计新发心血管疾病3172例。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入睡的人,心脏病风险最低!相比之下:晚于11点睡,风险增加12%;午夜后才入睡,风险暴涨25%;太早睡(<10点),风险也上升24%。
不早不晚,尽量在“10点-11点”之间入眠,才是最护心的黄金时段。至于传统观念里一味追求早睡,若太早(<10点)反而同样酿成风险。这不只是“补觉”能挽回的损失。还有个让女性同胞必须重视的信号:女性如果午夜后才睡,心脏疾病风险比“黄金时段”高出惊人的63%!而男性虽然也受影响,但主要怕太早睡。这提醒所有中老年女性朋友:睡得好,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
医生解释,入睡时间本身是独立心血管风险因子,哪怕已经控制了睡眠时长、肥胖、血糖、血压等影响——“点”错了,伤心脏。这背后有三大机制:
第一,打乱“生物钟”让心脏疲于奔命。人体的内在昼夜节律影响血压、心率和荷尔蒙分泌。入睡过早或过晚,会让循环系统和心血管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难以修复。
第二,晚睡更易诱发“代谢错乱”。数据显示,长期超过11点或半夜入睡的人,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脂肪堆积,继而影响血管健康,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风险。别小看每晚一小时的拖延,长期积累就是慢性伤害。
第三,性别差异不容忽视。女性入睡点带来的心脏风险变化要大于男性。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前后,本有雌激素保护,但睡眠节律乱掉,心脏风险陡升。这也是近期研究屡次提醒中老年女性“睡觉别逞能”的原因。
很多人问,既然入睡时间这么重要,实际生活里要怎么做?专家建议,从几点下手,让心脏和全身都受益:
把握“黄金入睡时段”。无论多忙,给自己定好闹钟,争取10点-11点上床。醒后困倦时也别太早入睡,保持节律稳定。
固定作息,养成生物钟。不要频繁“熬夜+补觉”,周末、假期也稍微坚持规律,减少心脏负担。
优化睡眠氛围。晚上避免强光、咖啡因和剧烈运动。不要睡前刷手机太久,建议做点轻松拉伸、听舒缓音乐来助眠。
关注综合健康。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基础疾病人群,更要守住入睡点。饮食合理、适度运动,配合良好睡眠,是保护心脏的多重保险。
女性朋友务必重视“入睡点”。无论工作还是娱乐,最好10-11点入睡,尤其是更年期和绝经女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