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军人和酒精类饮料的关系,大家可能会较多的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军队和德三军队对酒精饮料的依赖,尤其是苏联军队的100克伏特加配额那就因为有过于有名而无需细说了。
可以说,从历史角度讲军人和酒精类饮料的关系可谓是源远流长,几乎在酒精类饮料被发明出来的那一刻,人们就敏锐的观察到了酒精类资料对人类深刻的麻痹作用,而对于当时尚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军人来说,神经在麻痹状态下明显有利于其全心的投入到肉搏战当中去。
![]()
不过,随着酒精类饮料由于所在国家的不同而很快出现了多个变型,所以后来不同国家的军队获得的酒精类饮料亦有所区别。
![]()
具体的说,在西方国家,由于他们历史上葡萄酒的产出较多且历史悠久,而粮食酒则相对来不像东方那么受欢迎,所以在不同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军队当中,由葡萄酿造的葡萄酒曾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
例如在古罗马时期,虽然当时的军纪禁止在军营当中饮酒,但在军营之外,罗马军队却专门为有饮酒嗜好的军人开辟了酒馆,所以在业余时间,罗马军队的军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在那些酒馆里喝个痛快,不过限于罗马当时出产酒的种类,那么那些罗马军队的军人大概率仅有不同档次葡萄酒可以引饮用。
![]()
此后,西方军队对酒精类饮料一直变化不大,他们喝葡萄酒的传统一直保持到拿破仑战争时期,例如在拿破仑远征莫斯科的时候,拿破仑军队的士兵可以分三次(每次60克)每周领到180克的葡萄酒配给。
![]()
而作为拿破仑军队的对手,沙俄军队士兵则可以领到120克伏特加。
![]()
高卢国军队对葡萄酒的爱好一直持续到1914年爆发的那次世界大战。
![]()
正是在那次世界大战当中,由于不同时期的战况不同,所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军队的轻型程度亦不同,而且导致他们醉醺醺的酒精种类亦有区别。
![]()
具体的说,在那场战争当中,高卢国军队一如既往的忠实于他们对葡萄酒的“爱情”。
![]()
由于战事胶着导致的士气低落和消毒预防流行病等需要,1914年秋天高卢国军队士兵的葡萄酒配给是每人250克,到了1915年,由于战事格外艰难,为了稳定军心所以高卢国士兵的葡萄酒配给提高到了500克,而到了1916年,哪些历经2年战争幸存下来的高卢国士兵获得的葡萄酒已经足够把他们泡在酒桶里,当时他们的葡萄酒配给是每人750克,相当于3瓶标准葡萄酒瓶的容量,至于说1917年,由于当时各个参战国军队的纪律已经濒于瓦解,为了避免醉醺醺的士兵惹出事端,所以在1917年高卢国开始悄悄的削减了军队士兵葡萄酒配额,就这样,在高卢国的小心翼翼之下,高卢国军队总算没有惹出难以收拾的祸端并迎来战争的结束。
![]()
在那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军队在基本维持原有酒精配额的情况下度过了20年的和时光。
![]()
尽管大家均知道莫斯科的军队在传统上对伏特加有着难以解释的偏爱,但实际上直到苏联与赫尔辛基的“冬季战争”开始,苏联士兵依然没有固定的伏特加配额,当时,需要借助酒精来帮忙御寒的苏联士兵不得不自己想办法解决其对伏特加的需要。
![]()
就这样,苏联士兵依靠自己解决伏特加寻求的日子一直到伏罗希洛夫元帅提出要给每名苏军士兵提供100克的伏特加和50克肥肉的配给,斯大林改为坦克兵伏特加配额加倍,飞行员用白兰地代替伏特加的发放标准后,苏联军队的酒精饮料发放才算固定下来,此后苏联军队的伏特加发放标准又经历了多次调整,且由于酒精饮料产地的问题在高加索的苏联军队用葡萄酒代替伏特加,不过那些内容和本文关关系不大,所以这里只能省略了。
![]()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由于各国出产的酒精类饮料品种的不同,东方国家(这里东方国家指地理上的东方国家,所以只能把苏联划到西方范畴)的军队似乎普遍喜欢酒粮食酿造的酒精类饮多些,而不怎么欣赏水果酿造的酒精类饮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
![]()
不过和西方国家喜欢给自己军队制定酒精类饮料固定发放标准不同的是,东方国家(还是把苏联挂划在西方范畴)一般不让军人平时饮酒,他们还是喜欢逢年过节和冲锋陷阵之前让军人喝一点来振奋士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