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王 琦
有媒体报道,近年来,健身市场的火爆让很多人嗅到了商机,健身房随处可见,一些健身教练培训机构随之出现。健身教练群体逐渐扩大,但专业程度却令人担忧。记者调查发现,健身教练大多在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短,加之入职门槛低、资格证书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健身教练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健身教练资格考试乱象等问题。
在全民健身热潮涌动的当下,健身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健身教练这一职业也随之水涨船高,成为大众追求健康路上的“护航者”。然而,健身教练行业表面的光鲜,无法遮掩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行业乱象丛生的严峻现实。
教练本应凭借专业知识为会员制定科学健身计划、保障健身安全,一些人却往往因自身专业素养的严重不足,成为会员健康的“隐形杀手”。究其根源,在于健身教练培训时间短、入职门槛低、资格证书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培训机构为追求利益,降低培训要求,甚至出现花钱买证的乱象,使得大量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涌入健身教练队伍,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当前,国内健身教练证书种类繁多,既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中国专业健身教练证书(CBBA)等国内主流证书,又有美国运动委员会(ACE)、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等国际证书。不同证书培训时长、费用、通过率差异巨大。一些证书培训体系杂乱,存在线上培训与考核、开卷考试甚至“保拿证”的情况。商家为推销证书,打出“不用刷题,考完即可30天拿证”的噱头,将证书与学习割裂开来,完全背离了证书提升专业能力的初衷。这种证书市场的混乱,不仅让消费者难以辨别教练的真实水平,也使得健身行业专业认证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在利益驱动下,健身行业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一些健身房将教练的销售业绩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而非专业水平。教练为了完成业绩,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卖课上,甚至接受专门的销售培训,学习“套路”拉客户。在这种环境下,专业水平高但销售能力弱的教练反而难以生存,导致不少专业教练流失。而那些擅长销售的教练,可能自身专业知识匮乏,无法为会员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进一步加剧了健身行业的乱象。
健身教练行业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阻碍了健身行业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多管齐下。首先,应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健身教练的入职门槛,要求教练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正规培训并取得权威证书方可上岗。其次,加强对健身教练培训机构的监管,规范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杜绝花钱买证等违规行为,确保培训质量。再者,健身房应转变经营理念,将教练的专业水平作为核心竞争要素,建立完善的教练审核和考核机制,定期对教练进行专业评估和培训。此外,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健身教练时,仔细查看其资质证书,了解其专业背景和培训经历,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