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四中全会闭幕,当天就发布了全会公报,大家最关注的肯定是“十五五”规划。今天上午中央政研室、中央财办以及发改、科技、商务、卫健等六部门共同解读全会精神,小镇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工信没有参加,从上午的新闻发布会来看,应该是由发改统一解读了。
毕竟全会公报第一项强调的就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还首次提出了“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新目标,新兴和未来产业是重中之重,这一块工信任务很重,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10月22日工信李部长发表了题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文章,其中第二部分对新型工业化六个重大问题的研究,非常值得深思。而且接下来产业发展,必须面对大出海的挑战,就在10月17日,商务、外交、发改、工信和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
当然围绕全会还会有更多的解读,大概率会安排后续。
小镇今天也大概看了一些解读全会精神的分析,不过感觉有些强行“震惊”“激动”的感觉,甚至给小镇一种,大谈特谈的很多人其实对国家政策方向并不关注,所以才会觉得好多新东西,甚至总想搞出个大新闻的感觉,用力过猛。
根据目前发布的公报,“十五五”规划基本延续了这几年早就确定的大方向,真正要看出来不同,要等预计下周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而更进一步的要等发改根据《建议》拟定的《纲要草案》,尤其是一些具体的定量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这对于大众的影响会更直接。
基本延续既定大方向,恰恰证明了国家规划的预见性和决策层的信心。
早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就确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这三个五年规划,都是服务第一步战略目标,尤其“十五五”作为承上启下的五年,保持平稳,才说明2022年确定的“两步走”战略经受住了考验,既然原定大方向没有问题,那就没必要为了变而变。
今年还非常成功地应对了美国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在安全、科技、产业、全球贸易结构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战果。比如最新公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外贸数据,就充分证明,美国市场并没有某些人想象得那么不可替代,甚至2025年7月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提出“世界减一”的概念,认为在国际贸易体系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暂时排除美国的参与是可行的。
尤其9月的外贸数据,趋势更加明显。9月中国对美国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16.1%和27%,但中国总体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7.4%和8.3%。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非西方市场的快速崛起。
如果说东南亚、南美洲甚至欧洲还存在转口贸易的可能,那么中非贸易更能反映趋势变化。9月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高达223.7亿美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同比增加高达56.4%,而同期中国对美出口下降到343亿美元,而且中国对非洲出口占比越来越多的是工业制成品,比如机械产品、车辆及其零件、船舶等出口大增,同比分别增长32.1%、59.6%、80.1%,这说明中国在非洲的布局更加深入了。
要明白,发展是动态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越来越接近存量市场,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增量空间惊人,足以替代欧美市场的萎缩。
还有一个数据,更能反映谁才是当今全球贸易的核心。截至2025年9月,中国已经是全球166个国家或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还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链接的经济规模远超美国。
正因此,从今年年初开始,决策层始终保持喜气洋洋的氛围,相比2018年忐忑中的坚决,2025年的中国信心更足,面对美国贸易战等在内的一切挑战的应对经验也更加丰富。这也体现在全会公报对外部形势的总结判断上。
小镇之前说过,类似这种大会,最值得关注的内容之一,就是最开头的发展环境判断,这一判断直接决定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和资源分配。
相比内部,外部环境有太多不确定性,比如特朗普这类个性化十足的领导人,就是能折腾出很多超出常理的事来,也正因此,如果连发展环境的判断都非常准确,那么其他的预判就更不在话下了,这就体现了中国中长期规划的战略性和科学性。
对照2022年党的二十大的表述,原话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而2025年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期间的发展环境判断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注意,总体上延续了2022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判断,但删去了“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这充分反映决策层的信心更足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有了充分预判,黑天鹅、灰犀牛也见识过了,不能说不过如此,但起码有足够信心应对,预案也充分储备了。就如今年特朗普发动新一轮关税战,特朗普可能采取的一切做法都已经预判到了,只是没想到特朗普竟然选择了最愚蠢的一种方案,这就让我们后续的应对变得特别高效甚至是轻松。
有些看似新提法,实际早就提出了。
这次全会公报,有一些分析特别在意“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表述,认为中国把2050年目标大幅提前了,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相比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十四五”规划的说明,的确是新变化,当时表述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但2022年党的二十大已经修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次完全延续了党的二十大,没有新变化。
当然,从2020年到2022年,关于2035年发展目标的转变还是值得关注的。
2020年是纵向跟我们过去比,也就是“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而2022年是横向跟全球比,要求“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小镇看来,这绝不是说2035年达到2025年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是要在全球都在发展的情况下,完成动态的发展目标。
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这个标准肯定比“翻一番”更高,这也是国家根据新情况,在2022年制定“两步走”战略的一个关键目标调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正确理解,这个词更接近“半发达国家”的含义,也就是介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要达到发达国家的中间层水平。比较直观的对比对象是葡萄牙、波兰、立陶宛等国家,而不是西班牙、法国等。按照排除物价和汇率影响的不变价格计算,大概需要达到人均2.5万美元左右。
另外还有人关注到“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觉得国家开始转变发展重心,这更是缺乏关注。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而在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总书记就指出“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
不过,当时的财经委会议讲话还没有公开刊发,自然没人关注到这一新提法。也是巧了,就在总书记在会议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的半个月后,小镇写了一篇文章,思考谁能替代房地产和土地财政成为中国经济下半场的新主动能,思考的结论是“投资人、发展人、为了人”,后来小镇总结中国下一步要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转变,并据此建议国家应该关注0—6岁的托育和学前教育,还在2024年初建议优先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参见《》《》)
![]()
直到2023年11月,小镇在《求是》杂志看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篇署名文章,小镇才欣喜地发现,小镇的思考与决策层同频了。
所以“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也不是新提法,而是2023年就已经确定的。
还有人关注祖国统一,看到全会公报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惊讶于统一前面没有了“和平”二字。但这也不是新变化,早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已经修改为“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还有些“惊讶”,纯属某些市场机构的炒作。
比如在开会前,有些人就在炒作两件事:一是中国会着重加大消费和民生投入,主要来自某些金融机构;二是认为中国会进一步转向安全,弱化经济发展,这主要来自海外。
但这两件事,早就明确了。
今年关于“十五五”规划,一共有5次高层主持的座谈会,分别听取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党外人士、经济界、科技界、基层代表的意见。其中4月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在民生上就明确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态度是很明确的,不可能像一些人一直炒作的在民生角度搞大刺激、大放水。
然而4月这次座谈会之后,还有一些头部金融机构以民生为由炒作大放水,到底是政策研究不深入还是别有用心?就如某海外机构,不停的更换大放水的借口,去年是对冲通缩,今年初改为对冲贸易战,后来改成了为民请命,理由换来换去,但本质不变。
至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就不可能动摇,因为中国还要努力实现“两步走”战略,要完成2035年目标,怎么可能弱化发展?虽然国际形势动荡,不得不加强对安全的关注,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但安全离不开发展,发展是安全的目的。
其他所谓新词、新提法,大多数跟上面类似,是早就提出并且一直在贯彻的,并没有动摇。
比如今天上午新闻发布会解读全会精神,特别提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这是2024年初《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就已经明确的方向,点名提到的几个产业,也都可以从2024年的《实施意见》里查到。比较新的提法,或许是在解读时提出“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说实话,小镇有点没搞清楚什么叫“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是拿什么对标的?这可能是解读时口语化表述带来的疑惑,需要等后续更官方的解读。
当然,仅从公告本身,还是有一些新亮点、新提法的。
有两个特别重要:
一是前面提到的“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这是落实“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的关键,意味着国家已经想清楚了如何考核这一点的客观指标。
只是不清楚到底如何对比,是制造业占中国GDP比重?还是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会不会进一步把生产性服务业纳入?这几个指标如何划定标准线?或者是一揽子指标?
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且看下周公布的建议稿或者发改正在拟定的《纲要草案》会不会提到。
二是顺应近几年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未来更加关注重点、优势区域的发展。也就是公告中提到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提出的“经济大省挑大梁”,尤其在2024年频繁出现,最终在2025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被最终明确,这是2022年党的二十大之后比较显著的变化。
有不少读者问欠发展的中小城市、县城未来如何化债、自我造血和长期发展,坦率地说,在经济增长方面,重点优势区域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国家的政策资源也需要相应倾斜。而其他地区,有本事的就闯一闯,闯不成功那就要减量,重点做好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国家层面更多是做好区域间的补偿,要在转移支付之外探索更高效的方式,比如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消费税改革等。
另外小镇还关注到“食品药品安全全链条监管”被写入了,这确实是当前民众普遍关注的关键性问题,近两年牵动全国的社会热点事件,食品、药品安全占比明显提升。
没提到的也不必过度解读。
公告中只提到1处“房地产”,完全没提“金融”。
没必要过度解读,并不是说房地产和金融不重要,而是这两个属于专项领域,更多受本领域工作会议的影响,而非五年规划,可以理解为涉及面太大,调整时间更长,所以需要专门制定。
房地产是2025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金融是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这两个工作会议都是在2022年之后召开的,符合当前大方向,还是按照之前会议精神确定的方向推进。
房地产自然是“高质量发展”,要适应“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尽快实现“止跌回暖”;金融还是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强调人民性、政治性,其他的就别多想了。
今天就到这,剩下的还是等下周公布具体文件。比如房地产和金融,相信在建议全文中,会提到更多。
总之,“十五五”规划最大的特点的就是稳,沿着既定方向,大家各尽其职,扎扎实实的推进,就是最大的亮点,也是信心的体现。
小镇今年4月的一篇文章题目,就代表了小镇看到这份公告时的心态:《》。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