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布加勒斯特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会场内,一位中国军人被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点名接见。
![]()
斯大林的疑问更是直指核心:“你一个人,怎么俘虏了63名英军?”
这位中国军人只是憨厚一笑:“我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豁出去了。”
这位中国军人是谁?他是如何一人俘虏英军王牌部队63人的?又为何获得三国领导人接见?
![]()
参军作战
1921年的冬天,内蒙古杭锦后旗召庙乡团结村,一个命途多舛的婴孩呱呱坠地,他的名字叫刘光子。
刘光子自懂事起,家里便没有一天是丰衣足食的光景。
土墙泥瓦的茅屋里,父母为了几口吃的早出晚归,家里孩子又多,饥一顿饱一顿成了家常。
年幼的他,常被父母带去地主家里打短工。
那时,地主家的孩子穿着棉衣棉裤,玩着洋娃娃、木马,而他,只能光着脚在柴草堆里翻捡能当柴烧的枯枝败叶。
![]()
十几岁的刘光子,已经能够独自砍柴、劈草、赶着毛驴拉磨,可他心里还是不甘。
直到1946年,解放军的队伍打到了附近,说是为穷人打天下,要让穷人翻身做主人。
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害怕,有人兴奋,刘光子却是听得热血沸腾。
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穷人也可以有枪,也可以挺起胸膛,昂首阔步。
那一夜,他辗转反侧,天还未亮,就找到了解放军的队伍,执拗地说什么也要参军。
![]()
军官见他皮包骨头,怕他吃不消,不愿收。
可刘光子死活不退,拍着胸脯保证:“只要让我去,死也不怕!”
这份硬气让军官动了恻隐心,最终破格收下了他。
那一天,他从村子出发,没带别的,只装了两块窝头和一双打了补丁的布鞋。
家里人都知道,他这一走,未必能活着回来,但也许,那是唯一能改写命运的路。
![]()
进入部队的刘光子,几乎是拼了命地训练,扛着比自己还重的枪械,不吃不喝也要完成行军。
他天生力气大,又不怕吃苦,加上心思灵活,很快在战友中脱颖而出。
他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从十里山的追击战到沙漠的遭遇战,再到太原的巷战厮杀。
他一次次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冲锋陷阵,久而久之,他在连队里出了名。
![]()
有一回,在太原战役的激战中,敌军炮火封锁,部队被死死压制在阵地后方。
前方要突围,可一个接一个的战士倒下,没人再敢冒头。
刘光子端着冲锋枪,咬紧牙关,纵身一跃冲了出去,硬是撕开了一道血路。
那一役过后,他成了排长,带着几十号人冲锋陷阵,战斗中更是越打越勇。
![]()
雪马里围歼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刘光子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
4月的朝鲜半岛,第五次战役已经打响。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进攻,而是要在三八线以北,彻底挫败美军与“联合国军”的北进企图。
刘光子所在的第63军第187师561团,接到了攻克临津江南岸雪马里一带的任务。
临津江,如同一道天堑,隔断了南北战场。
![]()
江北的工事,志愿军已一举突破,江南的雪马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这里不只是地形复杂,更是英军引以为傲的“皇家格洛斯特营”所驻守之地。
这支部队自诩“皇家陆军双徽营”,从18世纪走来,帽檐前后各佩军徽,象征着他们曾在战场上以一敌二的荣耀。
英军的底气,不止来自历史的荣光,还有美军的火力撑腰。
可这一切,在志愿军面前,注定只是一场虚妄的自信。
![]()
4月24日的拂晓,561团在炮火与冲锋号声中发起总攻。
英军凭借坚固的工事与充沛的弹药,一度顽强抵抗,美军的空军、炮兵也急速驰援。
更有美军第三师从侧翼推进,试图解救被包围的“格洛斯特营”。
联合国军的飞机呼啸着掠过天际,投下炸弹与补给。
志愿军一面要与困兽般的“格洛斯特营”死战,一面还要严防美军第三师的增援,几乎是以一敌二。
![]()
可正是这份压力,逼出了561团的血性。
师部下令,绝不能让英军突围,谁也不能让敌人的援军前进一步。
刘光子所在的连队,便是这道屏障上的尖刀。
此时的雪马里,英军在围困中节节败退,士气愈发低落。
![]()
智俘英军
就在战事最胶着的时刻,刘光子和两名新兵接到了监控一处山头的任务。
那里可以俯瞰山下的公路与山林,一旦有英军残部逃窜,便可以第一时间发现。
三人刚刚安顿好脚步,便听到山林中有动静,隐隐传来嘈杂的低语和金属碰撞声。
刘光子警觉起来,仔细聆听,判断出那是一股规模不小的敌军正在山林间潜行。
他压低声音吩咐两个新兵严守左右掩护,自己则猫着腰悄然摸了下去。
![]()
他越靠近,越觉不对,那不是小股敌人,而是一大群,粗略一数,少说也有百余人。
这些英军士兵大都神情惶恐,衣衫褴褛,明显是一路溃逃的残兵,正打算借助林木掩护,向更深的山中突围。
刘光子伏在一棵大树后,心里飞速盘算。
正面突击无异于以卵击石,但若错失时机,让这群敌人散开,后患无穷。
他瞄了瞄腰间的手雷,想着还有手中的冲锋枪,咬了咬牙,决定孤注一掷。
![]()
就在下一刻,他猛地拉开手雷的拉环,朝着敌群的核心猛掷而去。
伴随着手雷爆炸的巨响,他也高喊着冲了出去,冲锋枪的子弹如急雨般扫射。
这突如其来的爆炸与射击,让本就军心涣散的英军士兵彻底慌了手脚。
他们看不清树林深处到底埋伏了多少人,只听见冲锋枪连绵不绝,还有树林间不时冒出的喊杀声。
刘光子故意在林间穿梭,每隔几十米就朝天扫射几枪,还大声喊着:“一营向左!二营包抄!三营跟我冲!”
![]()
声音在林间回荡,仿佛真的有数百人正从四面八方包抄而来。
英军士兵惊慌失措,有的干脆丢了枪,有的抱头鼠窜,更有人跪在地上高喊投降。
混乱中,一名英军军官试图指挥反抗,刚一举枪,就被刘光子一梭子打倒在地。
其余的士兵见状,再无抵抗的勇气,纷纷举起双手。
短短几分钟,局势竟就此逆转,刘光子在心里暗松一口气。
![]()
但他知道,这些俘虏如果觉察到自己只有一人,局势必然瞬间翻转。
于是,他故作镇定,朝天连开几枪,又说出了自己学的那句很实用的英语:“缴枪不杀。”
喝道:“都给我听着!谁敢动一下,打死不赦!”
直白的命令,配上不间断的枪声,让英军士兵不敢有丝毫妄动。
待局势彻底稳住后,刘光子走上前,清点了一下人数,整整63人。
![]()
他心头一阵狂跳,自己竟真俘虏了整整63个敌人。
他让俘虏们排成一列,亲自押解在前,冲锋枪的枪口始终对着人群。
途中稍有异动,他就毫不犹豫开枪示警,还在背包里摸出一颗备用手雷,随时准备再来一次震慑。
山林间的路崎岖难行,刘光子一边走一边回头,仿佛随时准备把敌人撂倒。
![]()
走了不远,终于与埋伏在侧翼的两名新兵会合,两人一见状目瞪口呆。
谁都不敢相信,刘光子竟然一人俘虏了英军王牌部队63人。
就这样,刘光子带着这群面黄肌瘦、衣衫不整的英军俘虏,穿过战火余烬的山道,顺利归队。
![]()
领导接见
可回到营地后,刘光子压根没说自己俘虏了63名英军的事。
直到上级来清点俘虏时才发现,这批英军俘虏的来源成了谜。
按战场记录,前方并未大规模俘虏英军残兵,偏偏这几十号敌人实打实地跪在了志愿军的脚下。
正当连长焦头烂额、连夜核查时,那两个新兵憋不住了,把刘光子“孤身入林,吓降英军”的事一五一十讲了出来。
![]()
连长听后立马向团部做了汇报,消息一路上报,震动了整个志愿军司令部。
一个人,俘虏六十多个英军,这在军事史上都是凤毛麟角的奇迹。
1951年底,志愿军总部为刘光子授予了“孤胆英雄”荣誉称号,并记一等功。
英雄的名字,很快传遍前线,也传回了祖国。
1952年,刘光子被邀请参加全国第二届英模代表大会,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
主席宽厚的手掌握住他的,笑着问:“孤胆英雄是吧?一个人吓降了六十多个英国兵!”
刘光子脸一红,腼腆地答道:“主席,他们是怕死,我是豁出去了。”
这句朴实的回答,逗得主席和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同年,朝鲜方面也授予他“十级战士勋章”和“二级孤胆英雄”称号,金日成亲自接见了他。
1953年,受斯大林的邀请,他远赴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
![]()
斯大林早就听闻他的事迹,见面时特意问:“你一个人,怎么能俘虏那么多英军?”
刘光子还是那句话:“我不怕死,他们怕死。”
斯大林听罢,大笑着称赞:“真正的英雄!”
这些荣耀与鲜花,刘光子始终看得淡。
1958年复员后,他没有凭英雄光环在城里安家,也没有借功勋谋取职位。
![]()
他选择回到故土,担任乡武装部长、党委副书记、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邻里乡亲提起他的英雄事迹,他总是摆手:“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日子要往前看。”
1996年,刘光子安然辞世,享年76岁。
他用过的那支苏制PPS-43冲锋枪,被郑重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后人凭吊的实物见证。
而他的名字,也被永久地镌刻在共和国的记忆里,成为抗美援朝最鲜明的一枚勋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