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这场承前启后的关键会议的闭幕,“十五五”的蓝图也在徐徐展开。
《会议公报》中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提到,“十五五”时期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而在10月24日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更提到了“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
![]()
把钱用精、用准,用到发展紧要处,背后更深层次指向了地方政府如何在发展中化解债务。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前几天爆火刷屏的湖北国有“三资”改革: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以及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处置方式。
![]()
三个“一切”“尽可能”,用词如此“猛”让人不禁怀疑是什么小作文。但实际上,这却是湖北省长李殿勋在10月16日的公开提出的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三原则。
这不禁让市场内外侧目和热议。有人认为,这是湖北省化解地方债务改革的重点尝试,其中国盛证券还点评,可以最大力度挖掘国有“三资”潜力,将有效补充经地方财政资金来源,国资证券化加速,可以关注国有资产的投资价值。
但也有不少网友并不看好,甚至还转发群嘲。市场情绪也大起大落。
资本的短期炒作在意料之中,抛开资本市场,仅从改革来看,其实是一场地方化债的方向性尝试。有媒体还直言,预计后续将有更多省份及国资单位召开相关会议。
而从现在安徽跟进和四中全会公报来看,接下来,一场地方国有资产重组浪潮,正在涌现。
01
地方化债“自救”的接力升级
在这场高开高打的改革背后,是一场关乎地方债务化解的“生死战”。
稍加追溯就可以发现,这一举措并非是湖北的“首创”,早在2023年3月,湖南省就已经提出。而当时,李殿勋正在湖南省担任常务副省长。
![]()
从湖南辗转到湖北,从2023年到现在,不变的是,刀尖对准的都是一个词:化债。目的都是为了: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
关键背景显然就是2022年。疫情三年,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而土地出让收入暴跌25%,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青黄不接下,债务到期、融资收紧、城投爆雷,各地债务也集中暴露。
这时,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释放出中央层面的政策信号:在投资拉动乏力、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需要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盘活"。
文件下达后,全国多省市纷纷响应,同年8月,湖南省发改委也发布了《关于建立盘活存量资本台账的通知》。
看似,这只是响应上层的一次盘活存量的运动,但湖南实际的动作却不简单。不仅岳阳、长沙等地作为试点陆续启动"三资"盘活工作,李殿勋等省领导班子还接连去多地调研清查工作,频频提到“大胆、创新”,隐隐释放出不寻常的信号。
![]()
果不其然。随后,湖南省就开始启动全省清查处置国有“三资”的工作。到了2023年初,“摸清家底”后,李殿勋“画风突变”,把三大原则进一步升级为“三个一切尽可能”。
同年5月,湖南制定出台了《湖南省国有“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总体工作方案》,“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的“三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
![]()
岳阳,作为湖南首次“三资”运作改革的试点,到2023年11月,累计盘活价值总量超过800亿元,形成财政收入近400亿元。长沙则盘活“三资”可用财力247.51亿元、盘活“三资”总收益超过500亿元。
岳阳和长沙试点的阶段性成果,印证了李殿勋想法,试点也进一步推广到湖南其他市区。
而到了如今,随着李殿勋的调任,国有“三资”改革也来到了湖北。这个曾遭受疫情最深伤害的地方,还进一步遭受了当代集团的千亿债务暴雷。当时,湖北全省清理出的国有"三资"高达21.5万亿元。这些不仅都是湖北省“沉睡的家底”,也反映出背后的债务窟窿的庞大程度。
李殿勋将过去三年在湖南试验田的经验,直接移植到湖北身上,进一步升级为了这场轰轰烈烈的“三资”改革。
有媒体还预计后续将有更多省份及国资单位召开相关会议。
一个佐证就是,10月24日,安徽省也正式印发《安徽省推进“大资产”统筹管理总体工作方案》。
![]()
以湖北为首,由点及面,一场地方国资重组浪潮,正在开始出现。
02
压力蔓延到基建、文体
地方政府化债紧迫性加强
这场声势浩大的国有“三资”改革的背后,是地方化债紧迫性的加强。
来看今年,据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前三季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只增长了1.1%,创下2020年以来历史最低增速。
这说明,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仍大、地方财政增收面临一定压力,已经对基建投资增长造成一定影响。
另一个佐证的,就是最近的马拉松取消潮。
据中国新闻周刊统计,截至10月16日,已超过100场赛事发布变动通知。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因为天气、安全和马拉松政策新规等原因,更主要还是源自国家体育总局“减量提质”的要求。
另据时代财经梳理,近期调整的不少马拉松赛事,主办方为区、县级人民政府。
在近年来的马拉松热潮下,部分地方想通过办马拉松赛事,打造一张地方名片。但现实却是,涌现出一大批低质量赛事。也因此,有媒体评论认为,砍掉小地方的马拉松赛事,也间接为地方政府捂住了钱袋子。
![]()
不可否认的是,地方债务压力已经进一步蔓延基建、文体领域了。加强地方政府化债力度,迫在眉睫。
这一背景下,国家也在持续给出稳增长的政策。比如9月底以来,我国分别推出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两个5000亿”的稳增长政策,让地方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也加大地方化债力度,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
其中,地方债结存限额相较去年的4000亿,规模又增加了1000亿。甚至还将提前下达了2026年地方债务限额。
![]()
目的就是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让地方政府在化解存量政府投资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的同时,也安排额度用于稳增长,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
而在接下来的“十五五”中,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如何在发展中化债,也依旧是财政政策发力的重要内容。
![]()
03
地方国有资产重组浪潮,正在涌现
再回头来看李殿勋的改革思路,不少人觉得他大胆的同时,也评价其有点黄奇帆的味道。
从履历来看,这个历史学、法学学士,似乎并没有什么经济领域的背景。但他曾和黄奇帆同在重庆任职27年,一直到2018年,可以说,李殿勋亲历了黄奇帆在重庆的“救火”改革。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李殿勋的"三资"改革思路,是否受到了黄奇帆的启发?
2001年出任重庆副市长的黄奇帆,上任后成了解决各种债务问题的“救火队员”。但不同的是,黄奇帆是在顺行周期要“发展”,而如今李殿勋却是在全社会缩表、土地相关资产估值下行的逆风周期里,搞存量求“生存”的化债。要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情况下,盘活存量资产,这并不容易。
![]()
但好在,已经有湖南的成功案例摆在眼前,为湖北“背书”。
虽然有人可能会认为李殿勋的改革思路有些激进,但改革向来是啃硬骨头,最需要的就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愿意干和敢干实事的人。这也当下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下的必要选择。
而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中,国有“三资”改革也或许将成为财政的一个重要发力方向,也就是加速地方财政从传统“土地财政”到“股权财政”的转变:即让地方政府的角色从资产的持有者转变为运营者,从以前简单的卖地、买资产,到以资产运营的收益驱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覆盖债务和发展需求。
哪个地方率先能完成这场重组,谁就在新的财政周期里也会更有发展的主动权。
湖南、湖北已经打了头阵,安徽的最新动作也预示着,后续也许会有更多的省、市加入到这场地方国有资产重组的队伍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