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人烟处,即有弦曲声。
一声唱腔、一句戏词、一个动作,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千百年的传唱,也让戏曲里的故事和声音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河南是戏曲大省,南阳更是中国戏曲之乡,在南阳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剧种。
寻艺南阳第九站
小赊带你走进邓州越调
![]()
邓州越调又称“南阳大越调”,始于南宋,时驻守邓州的军队中有影戏(皮影戏),称“均容直”(实为豫西越调前身称谓)。明初,“均容直”发展为班社大舞台演出与木偶演出两种形式。明嘉靖年间即以“乡戏”盛行于南阳各县及其他地区。清代盛行,素有一青二黄三越调美誉,也有一京二黄三越调之说。
![]()
邓州越调作为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交汇共融的典范,在历史、艺术、文学、民间传统及字音声调等方面,极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它着装、化妆、唱念、做打、表演真实,并吸收了京剧起霸、趟马、水袖、扇子等表演手法;声腔上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门,起腔保留使用以假声演唱的“花腔”点缀,尤以象鼻四弦为主的音乐伴奏是上路调没有的,更加别具一格,表现力丰富,风格独特,长于表现哀怒、悲愤情绪,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素有“苦越调”之称。
![]()
在邓州,越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老一辈邓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然要包一台越调,生儿以越调迎接,送葬以越调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越调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美的教育,恶的也在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
如今,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使得越调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越调艺术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但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以及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增加,越调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2011年6月,邓州越调被成功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越调艺术界更是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通过新编各类历史剧作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瞩目,邓州越调《医圣张仲景》剧目入选2025年度河南省艺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
![]()
从南阳邓州的悠悠古韵,到中原大地的广阔舞台,再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看到,邓州越调正如一株历经风雨的古树,既要深深扎根传统的土壤,又要努力萌发新芽。当古老的唱腔在新时代回荡,当传统程式与现代科技相遇,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欣赏越调之美,我们相信,这株参天大树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奏响属于这个时代的华彩乐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