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下旬,美国一周内先后有四位高级官员到访以色列:10月20日(周一),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与白宫高级顾问贾里德·库什纳率先抵以;10月21日(周二),美国副总统JD·万斯接续访问;10月23日(周四),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完成此行。
美国官方动向明确,核心任务是阻止由美国支持、本月初刚终结两年战乱的加沙停火协议崩盘,而关键在于确保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政府不退出该协议。
![]()
![]()
据半岛电视台、雅虎新闻证实,美国高官的密集访问以色列被形容为“盯梢式施压”,美国不再像以往那样采取幕后协调或温和劝说,而是公开施压,明确要求以色列服从美国战略安排。
这种直接干预,在美以关系史上并不常见。
前以色列驻纽约大使兼总领事阿隆·平卡斯10月24日(周五)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以色列是美国的附庸国。”
他列举实证:“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数十亿美元援助,在联合国层面曾多次动用否决权,阻止针对以色列的批评或制裁提案,同时为以色列提供军事保护。”
![]()
平卡斯指出:“美国正在为以色列划定行动边界,明确‘未协商情况下的行动上限’。”
“内塔尼亚胡当前在美国已无退路:民主党人对他早已不满,美国公众态度也出现转变,就连共和党‘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阵营内部,也开始出现质疑声音,他再也无法在两党之间左右逢源。”
![]()
内塔尼亚胡态度现转折
特朗普本人也在10月23日(周四)《时代》杂志专访中亲自发声,他明确表示,是自己阻止了内塔尼亚胡继续在加沙用兵。
针对以色列议会(即“议会议员”)10月22日(周三)初步通过的“吞并被占领约旦河西岸”提案,他警告说:“他会一直打下去,可能再打几年。若以色列推进对约旦河西岸的吞并计划,将失去美国的全部支持。”
![]()
面对美国压力,内塔尼亚胡政府态度出现明显转变。其办公室将议会的吞并提案投票称作“政治挑衅”(内塔尼亚胡本人此前曾公开支持吞并计划,且其内阁成员在此次投票中多投赞成票)。
美以关系“不平等本质”
作为全球超级大国之一,美国长期在美以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以色列虽在美国国内拥有庞大支持群体,依然被认为处于从属角色。
前总统乔・拜登在加沙战争前三个月对以色列采取“拥抱政策”,主张公开支持以换取以色列克制,但实际效果有限,内塔尼亚胡多次无视拜登政府的停火呼吁。
![]()
反观特朗普,他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他凭借在以色列国内的高支持率,直接采取强硬手段,目前看来已初见成效。
查塔姆研究所高级顾问约西·梅克尔贝格周五(10月24日)向半岛电视台分析:“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心里很清楚,美国这是在给他敲警钟。”
他以10月中旬CBS新闻《60分钟》栏目播出的访谈为例,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在节目中提及2025年9月以色列突袭卡塔尔多哈的哈马斯谈判团队时,表示自己与库什纳“感到被背叛”。
![]()
库什纳透露,特朗普当时认为“以色列做事越来越没谱,必须强硬阻止其从事不符合长远利益的行为”。
梅克尔贝格对此指出:“这与以色列媒体渲染的‘美以友好’形成鲜明对比,本质是美国在明确传递‘按指令行事’的信号。”
梅克尔贝格还认为:“特朗普有能力与内塔尼亚胡做交易,他可以用推动以色列赦免内塔尼亚胡为条件,换取对方遵守美国主导的政策路线。”
内塔尼亚胡前助手米切尔·巴拉克在解读美以互动逻辑时,提及“胡萝卜与大棒”策略。
![]()
他向半岛电视台表示:“美以关系基于共同的价值观,以色列也是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在地区政策和技术创新领域均有贡献。美国企业及特朗普家族在中东有大量投资,稳定与和平对各方都有经济益处。”
巴拉克指出:“以色列的自主权确实在减弱,但这并非新现象。当前美国高官密集访以,就是在‘亮大棒’;而‘胡萝卜’指向内塔尼亚胡的核心诉求,也就是政治存续与法律豁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