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南京的张师傅捧着刚拿到手的《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核定表》,手指摩挲着“基本养老金合计4464.4元”那行字,嘴角微微上扬——工作41年零8个月,从青涩学徒到光荣退休,这份“养老成绩单”终于落地。今天,咱们就跟着张师傅的账单,把养老金计算逻辑拆解清楚,让每位参保人看懂自己的“养老账”。
一、张师傅的“养老档案”:工龄、账户与退休节点
张师傅,男,1965年7月出生,1983年12月走进工厂大门,成为生产线上的年轻学徒。寒来暑往41年零8个月,他见证了行业发展,也在养老保险制度迭代中持续缴费。2025年7月满60岁,他办理了正常退休手续,养老金从2025年8月起按月发放。
关键信息:累计缴费年限41年8个月,个人账户储存额98220.49元。退休年龄60岁,对应养老金计发月数139。
二、三笔钱相加:养老金的“组成密码”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构成,每部分都有清晰的计算逻辑,既看“历史贡献”,也看“个人积累”。
![]()
1. 基础养老金:“长缴多得”的核心体现 公式: 基础养老金 = 当地养老金计发基数 ×(1 + 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2 × 累计缴费年限 × 1% 计发基数:各地根据工资水平确定,张师傅所在南京2025年计发基数为8785元/月;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反映个人缴费与社平工资的比值,张师傅是0.5528; 代入计算:8785 ×(1 + 0.5528)÷ 2 × 41.67 × 1% =2841.95 2. 个人账户养老金:“自己存的钱,自己花”
公式: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
代入计算:98220.49 ÷ 139 =706.62
3. 过渡性养老金:“中人”的历史补偿
公式:过渡性养老金 = 当地养老金计发基数 × 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 过渡性缴费年限 × 过渡系数(注:过渡系数各地不同,南京约1.3%,用于衔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后的“视同缴费”年限)
张师傅属于“中人”——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存在视同缴费年限(1991年前未实行个人缴费,但国家认可这段工龄)。他的过渡性缴费年限是12年1个月≈12.08年,平均缴费工资指数0.8595(因历史政策略有差异)。
代入计算:8785 × 0.8595 × 12.08 × 1.3% =915.74
三、三笔相加:每月领4464.4元,背后的“养老逻辑”
把三部分金额相加: 2841.95 + 706.62 + 915.74 = 4464.31 元,四舍五入后即为核定表的4464.4元。
张师傅的养老金,是“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生动写照:41年工龄撑起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支撑账户养老金,历史工龄换来过渡性补贴。未来每年养老金还会随物价、工资增长调整,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祝退休快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