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苏州聚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详细通报了“十四五”期间苏州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并展望“十五五”规划蓝图。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当前,苏州正积极构建“苏式颐养365”服务体系,致力于让生活在这座“福气之城”的每位老人都能安心快乐、颐养天年。
1982年,苏州就率先进入了老龄社会,如今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从2024年底的数据来看,苏州老年人口呈现“规模大、寿命长、活力强”三大特点:全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人265.58万,占1298.7万常住人口的20.45%;人均预期寿命达85.21岁,户籍80周岁高龄老人34.5万,其中百岁老人1133人,占全省近1/8;年轻老人多,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14.09万,其中60至69周岁99.3万,占比46.4%。
近年来,苏州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度上加大创新、政策上加大供给、财政上加大投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苏式颐养”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21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今年又一次性推荐14个社区建设。同时,苏州成功入选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建设试点、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
“十四五”期间,为了让老年人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苏州在老龄工作体系、社保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老年友好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六大体系”上着力加大工作力度。
为加大制度创新与投入保障,市老龄委调整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序列,市民政局建立专门处室履行老龄办职能,稳步提高各项养老保障待遇,为户籍6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2024年起保费标准进一步提高,惠及214.09万老年人。
服务设施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正在运营的养老机构185家,备案床位52065张、开放床位46251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188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0个,构建起覆盖所有乡镇和村社区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优化老年友好环境,扩大优质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推进“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建设。完成28.9万人次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及助老行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银发经济蓬勃发展。苏州出台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建立“十个一”工作机制,建设未来银发经济生态创新中心,打造银发经济特色产业园区。以“银龄18”为品牌,积极构建“研发智造—健康服务—文化体验—数字赋能”一体的产业生态圈。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汇聚全社会力量,优化‘苏式颐养’服务,让广大老人安享晚年,对于每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天大的事。”苏州市民政局局长盛乐表示,经预测,“十五五”期间苏州老年人口每年将增长8万以上,到期末的2030年户籍老人将超过260万,老龄化可能超过29%;常住老人可能超过300万。从人口结构上分析,60-69岁年龄段的占比将持续提升,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将稳步上升,也就是说苏州老年人将会寿命更长、活力更足。
为此,苏州正以建设“苏式颐养365”服务体系为主要抓手,按照“三层六全五个多”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认真谋划,积极构建全周期多层次的老龄和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高水平高品质的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苏州老年人365天,天天都安心快乐、颐养天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晓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