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建清
![]()
评析《聊斋志异》时,评论家们常对其中《地震》一篇给予高度赞誉;谈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山东郯城大地震时,人们也常举蒲松龄的《地震》为例,认为它既是一篇翔实生动的记事散文,亦具地震研究价值。切莫小看这篇短文,其精炼文字颇能体现蒲松龄的叙事功力。
《聊斋志异》共490篇,多为短篇小说,《地震》是书中唯一收录的散文短章。可见蒲松龄对这篇作品的重视。研究者马瑞芳评价:蒲松龄以生花妙笔记下中古史上最大一次地震。并指出其写作“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既有地域性损害的特写,也有地震烈度的呈现,更有对山东全境的俯瞰,“如摄像机摇镜头般,将非常之变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尽收笔底”,全文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颇为精彩。学者周先慎则认为,此文纪事“明晰、精炼、逼真”,凸显了作者高超的纪实笔法。
郯城大地震史有明载,多地县志及王渔洋等人皆有著录,然这些记载多流于刻板简略,远不及蒲松龄笔下的生动翔实,以致地震学者提及此文时推崇备至——这或许也是蒲松龄在文学之外的一重特殊贡献。《地震》全文不过三百余字,却将此次地震的时间、地点,以及预震、强震、震后诸情景,作了具体翔实的描述,非一般作者所能及。盖因地震突发之际,人心惶惶,即便有意记述,亦难写得如此真实。蒲松龄却以寥寥数语,将灾难场景再现得如在目前,令人如临其境,实属不易。其文素以层次分明见长,《地震》亦不例外。学界概括其结构为:纵向推进,横向延展,形成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叙述,使事件在时间脉络中,于极短篇幅内获得空间上的鲜活呈现。语言朴实精炼,条理井然,体现严整而充实的审美品格。若非亲身经历,绝难写得如此真切撼人。此外,作者更以“后闻”补记“井倾汲绝”“楼台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等异象,又以“众骇异”“相顾失色”乃至“男女裸聚”等反应作侧面烘托,进一步写出地震之酷烈。难怪作者慨叹:“此真非常之奇变也。”谁曾想,竟是文学家之笔,为后世留下了这场大地震的珍贵史料。
作为文字爱好者,我更愿从文学角度关注蒲氏的叙事能力。细想之下,如此笔力,首赖其长期的基本训练。蒲松龄身为小说家,记事本是拿手,却更得益于素常训练。他工诗文,善制俚曲,采撷民间传说,加工创作为《聊斋》。相传他曾在柳泉设茶邀客,与行人促膝长谈,广搜素材。正是在这般强化叙事的磨砺之中,练就了扎实的写实功底——正如有些作家以日记练笔,不知不觉提升了叙事能力。
当然,仅有文字功夫尚不足,还需对题材的敏感。当灾难猝然降临,作家能意识到“此真非常之奇变”,诚属可贵。蒲松龄在郯城地震时,正做客于表兄李笃之家,身为亲历者,震后即以《地震》为题,将所见所闻诉诸文字,足见其捕捉题材的敏锐。从《聊斋》收录此文来看,他确实将这篇散文置于与小说同等重要之位。
蒲松龄之所以成为杰出的叙事者,最关键的是他秉持了一种创作理念与状态:一生恪守历史传统的写实风格。凡杰出作家,多重视从民间文学汲取养分,蒲松龄亦然。他善于从现实生活挖掘题材,其作品可见对民间文学执着的汲取与转化。事实证明,作家若欲有所成就,唯有向历史深处开掘,自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坚定写实之路,方能在创作中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无疑,蒲松龄的叙事功力对当代作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深刻影响了鲁迅、张爱玲等大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聊斋》“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偶述琐闻,亦移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