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早上八点刚过,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温泉镇便被赶早集的人群唤醒。“哗啦”——街边一间超市的卷帘门被娴熟地拉起,李月艳一天的生活也随之开启。
整理完货架,李月艳在自家超市门口支起小桌、倒上茶水,再摆上一盘瓜子,笑吟吟地回应着街坊邻里的寒暄。几十载光阴在这条街上静静流淌,她早已成为大家口中的“老熟人”。而她的日子,也在岁月沉淀中,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
李月艳在自家的超市中整理商品。人民网 雷霁摄
站在如今宽敞明亮的店门口,李月艳的手指顺着街道划出一条线:“早期我就在这条街的集市上摆米线摊,哪里人多就去哪儿。”她又朝着街对面一指:“后来就在那里租房,开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家小卖部。”
初中毕业后,为帮家里减轻负担,李月艳早早出来打拼。“做豆腐、做宽粉、收茶叶、摆摊卖米线……什么都做过了。”在集市摆摊时,看着一批批因当地丰富的温泉资源慕名而来的游客,李月艳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把生意“固定”下来,才能留住客人。
1997年,李月艳揣着三千元摆摊积攒下的“启动资金”,在温泉镇这条游客往来不绝的路上,开了一间小卖部。店面只有十多平米,一个铝制玻璃柜台把她和顾客隔开,“客人要什么喊一声,我就从里面递出去。”
“麻雀”虽小,选址却藏着她的心思——当时私家车稀少,接送游客的公交车、大巴车正好在店门口停靠,“人来人往,生意差不了。”
选址精准只是开始,李月艳敏锐的“商业眼光”可不止于此。而这份“敏锐”,成为了她闯市场的“法宝”。
“我就爱卖新上市的商品,别人不进的货我都要进来试试,我要走在前面!”李月艳笑吟吟地说。千禧年之前,1700元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李月艳却果断用它购入了座机和计费器,开办公用电话业务。消息在镇上传开,来打电话的人常常排到街对面。“不到一个月就回本了。”她回忆道,语气中仍带着自豪。
又过了几年,移动电话开始普及。李月艳又抢先在镇上开通了话费缴纳服务,还购入了电脑和打印机。“那时候镇上的人要交话费,都得往我这跑。”
乘着时代的东风,李月艳的生意愈发红火。2007年,她买下街对面的一栋房子,将一楼140平米的空间重新改造装修,小卖部搬了过去,“摇身一变”成为综合超市,由李月艳夫妻俩一同打理。
为了吸引顾客,李月艳在店铺装修规划上没少花心思。在昌宁县烟草专卖局客户经理的帮助下,李月艳配合进行了店铺柜台的升级翻新,“看起来比以前规整多了。”
这几年来,温泉镇“旅游热”升温,李月艳的超市又邻近小桥温泉度假区,这里成为了游客经常落脚的“补给站”。
“我们温泉镇不仅温泉好泡,茶也好喝呢!”接待游客时,李月艳总爱当“家乡向导”,既给游客推荐温泉打卡攻略,也不忘介绍本地的尼诺茶、树根地茶。
借着旅游热潮,她又拓展了批发业务,村里十多家店都来她这里批发进货,多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能达到六七万元。从2008年到2020年,超市的营业额一路攀升,“我们一年到头都舍不得关门,大年三十都只关个把钟头,回家吃个年夜饭就赶着回来了。”
问起这几年的生意情况,李月艳不好意思地笑笑:“没仔细算过,但是稳赚不亏!”
细数自己的“辉煌过往”,乐观的李月艳觉得自己的人生似乎一路向上,但这份顺利的背后,离不开她的踏实努力和把握机遇的智慧。
一路奔跑向前,如今,她希望能慢下来:“是时候享受生活了。”嘴上说着要享受生活,可骨子里的闯劲还没歇。
随着“旅居云南”持续升温,昌宁县依托气候、温泉、康养等优势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于是,赶在今年国庆假期之前,李月艳又在超市附近盘下了12间温泉泡池,重新装修,做起了温泉生意。“眼看着冬天就要到了,泡温泉的人就要多起来了。”李月艳习惯性地“前瞻”起来。
对于李月艳来说,“享受生活”或许从来不是停下脚步,而是在每一次重新出发中,感受奋斗的喜悦与满足。“十四五”时期,云南文旅产业不断升级发展,变“流量”为“留量”,为像李月艳这样的基层创业者搭建了逐梦舞台,让每一个脚踏实地的追梦者在新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雷霁、段南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