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近期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明显升级,短短时间内连续击毁两艘被怀疑用于毒品运输的船只,并宣称船上5名人员均为“涉毒恐怖分子”,当场实施致命打击。
表面上看这是美国加强禁毒力度的表现,但令人不解的是,爆炸事件刚发生不久,美方政客便迅速将话题引向中国,指责“中国未能有效监管化学品出口,间接助长了国际贩毒网络的发展”。
这一逻辑链条显得颇为牵强:美军在遥远的东部太平洋炸船,为何责任最终却落到了中国的肩上?特朗普团队此次高调出击,究竟是出于真实禁毒需求,还是另有所图?
![]()
回顾此次行动,虽然并非美军首次对海上贩毒行为采取武力手段,但其地理选择与频率均释放出不同寻常的信号。以往此类行动多集中于加勒比海区域,而这次则深入东部太平洋海域,且是两周内实施的第八和第九次精准打击。
从美军公开的现场视频可见,第一艘目标船只正在高速航行,下一秒即遭导弹直接命中,瞬间化为火球,整艘船在剧烈爆炸中解体,未留下任何逃生空间。
随后,美国国防部长赫格赛思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声明称:“根据特朗普总统的指令,国防部已在东部太平洋对一艘由指定恐怖组织操控、专门从事毒品走私的船只实施了致命动能打击。”
![]()
所谓“致命动能打击”,实质就是动用导弹将其彻底摧毁,不留谈判或抓捕余地。他进一步说明,情报系统早已确认该船沿固定路线频繁活动,涉嫌大规模贩运毒品,行动发生在公海范围,美军无一人伤亡,仅造成两名“贩毒恐怖分子”死亡。
不到24小时后,美军再次发动第二波攻击,针对另一艘可疑船只实施空袭。爆炸过后,海面漂浮着大量包裹,疑似装载毒品,美军并未收手,而是追加发射一枚导弹,将这些漂浮物全部清除。
赫格赛思随后更新动态强调,这艘船同样隶属于“被认定的恐怖组织”,行动导致三名男性当场身亡。他还强硬表态:“这类打击将持续不断,日复一日展开。”
![]()
他进一步渲染威胁性质,声称这些人“不是普通的毒贩,而是将死亡与破坏带入美国城市的恐怖分子”。这种话语建构,试图将贩毒行为上升为国家安全级别的战争状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方反复提及“指定恐怖组织”,却始终未披露具体名称,也未公布这两艘船只的出发地、注册信息或所属国籍。
要知道,东部太平洋毗邻哥伦比亚与秘鲁——这两个国家正是全球可卡因产量最高的地区,合计供应全球超过七成的非法可卡因。美军选择在此区域展开高频打击,显然是意图切断毒品从源头流向北美的主要通道,相较以往在加勒比海的小规模拦截,战略覆盖范围已大幅扩展。
![]()
事实上,美军针对海上贩毒船只的武力行动自上个月起就已拉开序幕。截至目前,包括本次事件中的5人在内,已有至少34名疑似走私人员在类似行动中丧生。
其中一次尤为典型的是10月17日的行动:美军击沉一艘船只,声称其成员与“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有关联。该组织长期对抗政府,已被美国列为“外国恐怖组织”。当时船上三人全部被击毙,理由仍是“运输大量毒品”,且未尝试生擒。
上周在加勒比海还发生了一起更具象征意义的事件——美军摧毁了一艘被特朗普称为“大型运毒潜艇”的潜水式船只。这一次行动略有不同:四名乘员中有两人幸存,随后被移交给厄瓜多尔与哥伦比亚执法部门处理,其余两人死亡。
![]()
特朗普对此类行动给予高度评价,明确表示:“美国目前正与跨国贩毒集团处于战争状态。”他特别点名芬太尼,称这类来自境外的合成毒品正在侵蚀美国社会根基。
他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受采访时宣称:“每击沉一艘运毒船,就能挽救约2.5万名美国人的生命,更不用说无数破碎的家庭。”他还引用数据称,“去年因走私毒品导致近30万美国人死亡”,并坚称此类军事行动“有法律依据,完全合法”。
但一个根本性问题随之浮现:美国日益严重的毒品危机,真的能通过远洋炸船来解决吗?以芬太尼为例,数据显示,在美国去年因药物过量致死的案例中,接近六成与芬太尼相关,确实构成重大公共健康挑战。
![]()
然而,每次行动中美军都声称“船上载有毒品”,却从未提供查获毒品的具体数量、种类,甚至从未公布死者身份背景或国籍信息。
这自然引发广泛质疑。加州民主党参议员亚当・希夫——素来对特朗普政策持批评立场——在社交平台直言:“这是又一次未经授权的非法军事行动,如今蔓延至太平洋海域。政府仍未说明死者是谁,为何必须使用致命武力?”
他警告称:“国会必须立即介入,防止美国陷入一场未经宣战的战争。”不止政界人士,多位国际法学者也表达担忧,指出在公海随意发动攻击存在巨大风险,一旦误判,可能殃及无辜渔民或民用船只。
![]()
历史已有前车之鉴:2022年美军曾在加勒比海击毁一艘小型船只,事后调查发现,船上并无大量毒品,仅为几名当地渔民运送海鲜制品,事件最终不了了之,未有任何问责或赔偿。
如今在太平洋重演类似模式,谁能确保不会再度出现误伤?谁又能为每一次“精准打击”背后的证据链负责?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美军完成两次炸船行动后不久,美国国务院一名高级官员突然发声,指责“中国未能有效管控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出口管理,致使这些原料流入贩毒集团手中,客观上支持了毒品生产”。
![]()
这一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事实上,中国早在多年前就对芬太尼类物质实行整类列管制度,涵盖所有衍生物及相关前体,无论生产、销售还是出口环节均受到严格审批与追踪监管,管控标准甚至高于美国本土现行法规。
此外,已有多个权威报道指出,美国境内查获的非法芬太尼绝大多数经由墨西哥边境渗透入境,而制造这些毒品所使用的前体化学品,部分源头恰恰来自美国国内制药企业因管理疏漏导致的流失。
面对自身漏洞,特朗普政府从未提出整顿国内产业链的举措,反而频频将矛头指向中国,此举无异于推卸责任、转移视线,实属典型的“甩锅”操作。
![]()
特朗普并未就此止步,反而透露将进一步扩大打击范围。他表示当前仅限于海上打击,未来计划对陆地上的贩毒组织发起军事级回应,并承诺“一旦决定对陆地目标动武,将提前通知国会”。
他还放话称:“那些躲在陆地上走私毒品的人,尚未真正领教我们的力量,但我们现在已经准备就绪。”
更为具体的是,10月15日他亲自证实,政府正在认真考虑对委内瑞拉境内的贩毒势力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并已授权中央情报局(CIA)在该国开展秘密反政府活动。
![]()
众所周知,委内瑞拉与美国长期关系紧张,特朗普执政期间曾多次对该国实施严厉经济制裁。如今以“禁毒”为名,意图对其境内目标实施跨境打击,政治意味远超执法范畴。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已不只是禁毒行动,更像是借题发挥,利用“反毒战争”名义推进地缘战略布局,打压不听命于华盛顿的政权。而中情局在拉丁美洲进行隐蔽行动的历史并不陌生,上世纪就曾多次干预他国内政,此次恐怕也不例外。
赫格赛思亦配合发声,扬言:“任何企图将毒品输送至美国海岸的贩毒恐怖分子,将在整个美洲大陆无处藏身。”
![]()
他甚至将贩毒集团与“基地”组织相提并论,称:“‘基地’组织向美国发动战争,这些贩毒集团也在向我国边境与人民开战。他们没有避难所,也不会获得宽恕,唯有接受惩罚。”
这番言论气势汹汹,但从现实角度看,美国毒品泛滥的根本症结并不在国外,而在国内治理失序。边境防线漏洞百出,处方药管理体系松散,大量芬太尼最初正是通过合法医疗渠道流出,继而转入黑市流通。
不去根治这些结构性问题,反而依赖远程炸船、外交甩锅乃至酝酿越境军事行动,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激化国际矛盾,损害美国声誉。
![]()
归根结底,特朗普政府这套组合拳看似“铁腕禁毒”,实则包藏多重目的:一是通过塑造外部威胁形象,转移公众对国内毒品治理失败的关注;
二是以“反毒”为幌子,拓展美军在南美地区的行动权限,强化区域影响力;三是借机嫁祸中国,掩盖自身监管短板,煽动对华敌意以服务国内政治议程。
但无论包装得多冠冕堂皇,要真正遏制毒品蔓延,关键仍在于回归本国治理:严控边境走私、整顿医药供应链、加大社区禁毒教育与成瘾治疗投入,才是可持续之道。
单靠炸船、抹黑、动武,既无法消除毒品需求,也无法阻断复杂的跨国网络。相反,这种粗暴方式极易引发人道争议,甚至将美国拖入新一轮不受控的海外冲突。
若真关心美国民众的生命安全,就不应沉迷于表演式强硬,而应拿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工具,直面问题根源,否则一切所谓的“拯救行动”,都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