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
五龙口镇位于济源市东北部,东与沁阳市接壤,西与克井镇毗邻,南依玉泉、梨林镇,北靠太行山直贯山西省晋城市,区域面积127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人口5.8万人。五龙口镇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是一个集革命老区、文化名镇、风景胜地、工业重镇于一身的新型城镇。曾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河南省园林镇”等荣誉。
01
建置沿革
秦代时人们在沁河出山口开山引水建枋口堰,后又相继开凿利丰、广济、广惠、永利、兴利五渠,呈“五龙分水”之势,五龙口遂之得名。
五龙口镇历史悠久,已发现的留村、化村仰韶文化遗址,河头、王寨龙山文化遗址,说明人类早就开始在那里繁衍生息了。
西汉、三国、晋、南北朝,五龙口虽区划名称时有变更,但区域相对稳定,均属河内郡管辖。
清顺治年间,五龙口隶属沁阳乡。乾隆六年,五龙口隶属于沁阳大河图和王寨图。
1944年11月(民国33年),五龙口镇隶属于临沁乡,辖15保、180甲。1947年7月五龙口隶属于三区,辖33个村。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2月,设北官庄乡(管辖沁河南)、尚庄乡(管辖沁河北)两个中心乡;1956年12月,尚庄乡并入北官庄乡;1958年初,北官庄乡改名为辛庄乡;1958年8月,辛庄乡改为辛庄人民公社;1983年12月,辛庄人民公社又改为辛庄乡;1990年12月,辛庄乡改为五龙口镇。
目前,五龙口镇辖行政村31个,分别为:东逯寨、西逯寨、任寨、马村、逯村、化村、留村、尚前村、尚后村、西窑头、贺坡、省庄、白龙庙、山口、里河、五龙头、河头、和庄、王寨、辛庄、北官庄、西正村、董庄、休昌、裴村、莲东、西坡、西坡新村、闫庄、谷堆头、古杨树庄。
02
村名由来
莲东村:古代,村北山下,自西向东有三个大石坎,石坎窑洞内居住着族群,人们戏称:一不流仨窟窿——连洞,后被叫作莲东。
裴村:唐朝中晚期,裴休的祖父就由山西晋城移居济源,裴休当了宰相后,把祖坟安在裴村西北的山坡上。裴姓世代为官,又是望族,村里人以裴休为豪,便把村庄改为裴庄。后因此名叫的不顺口,到了明朝中后期,改成裴村。
休昌村:此地原是唐朝宰相裴休故里的花园,裴休年老退隐还乡后一直在此居住,由一名叫秋香的丫鬟照顾。后裴休收其为义女,并承诺在自己百年之后将花园送于秋香。裴休为人和善,做生意的人都愿意集聚此地,慢慢就形成了小集市。后来饥荒年间过来一个与秋香年龄相仿的小伙来此要饭,裴休收留其为义子并取名“休昌”在花园帮工。后又将秋香许配于他。裴休百年之后,来此做生意的人携家带口都定居于此,形成了村落。人们为了感谢秋香就把此地叫为秋香。后秋香觉得有些不妥,因为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遂又以丈夫的名字改为休昌村。虽改了名,但现在大家还是习惯叫秋香村,只有到正式场合才用休昌村。
谷堆头村:村东南有五代时山水画家荆浩之墓冢,因当地人称冢为谷堆,又因该村位于冢的西北头,故名谷堆头。
古杨树庄:相传500多年前,在五龙口镇西南方有一颗粗五丈、高20丈的大杨树,树身挺拔,枝叶繁茂,树周边土地肥沃,人们结群居住,物阜粮丰,形成一个和谐的小村庄,人称古杨树庄。
西坡村、西坡新村:西坡村祖籍济源市大峪镇,明代洪武年间,自山西大槐树迁入大峪河,数百年居住在黄河之北,大峪涧河的山坡上,古名西坡。2000年,因小浪底移民搬迁,被安置在五龙口镇,分成了两个村。
闫庄村:1364年由山西大槐树迁入,由于村内闫姓居多,古名为闫家庄,简称闫庄。
北官庄:相传600年前,刘、苗、孙三姓先后到此,随后葛、乔两氏家族先后从山西洪洞迁此,使原来的刘家庄、苗疙瘩、乔十字、孙胡同等几个小村庄连成一片。他们商议村名,都想以自己的姓定名,各不相让,后由官府起名官庄,因与梨林镇官庄南北对应,以方位称北官庄。
辛庄村:明朝嘉庆年间(1768年),李姓从河头村迁此建村,时名新庄。清朝光绪年间更名辛庄村。
王寨村:据济源县志记载:“汉代在此置沁水县,经三国两晋至北魏一直为县治所,北齐时废沁水入轵县。”相传,三国后期,曹丕废汉献帝后,将其囚禁于此,因皇帝在此居住,初称王寨城,后改称王寨村。
西正村:元末明初,御史官贾义方在此置办土地,其四子在此居住,形成一条街,叫贾大街。王姓在贾大街西南角定居,也形成一条街,叫王胡同,村的形状呈缠线板形。明万历年间,在贾大街东头修关爷庙镇守风水,并埋下一块含有许多豌豆颗粒的石头,作为镇石,人们把这个村叫镇村。随后村民在村东南角修了座文昌阁,又在西北角修了座土地庙,这样,村庄的形状就方正了,清朝雍正年间,村名更改为正村。为区别于沁阳的正村,又称为西正村。
五龙头村:由13世纪末自山西洪洞迁民至此。李姓祖先在此围栏建园,形成村落,古村名为“枋口”。秦代以来,先民在沁河出山口处隔山取水,引出了利丰、广济、永利、兴利和广惠等五条渠,称“五龙”。五龙头村因位于“五龙”之首,1933年更名为五龙头村。
河头村:古名柳溪,明初李彦忠从山西泽州府渠头村迁徙至此,因系沁河出山第一村,周围的村庄以此村为前,故改名为河头村。
和庄村:明初和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取名和家庄。后村东的吴庄、李庄、张庄三村被沁河冲毁,三村人迁入和家庄,为使四村和睦,更为和庄。
董庄村:明末,董姓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入,由于当时全村都姓董,故名董庄。
省庄:相传,古代有位皇帝登舟游枋口,饱览了“五龙分水”和“摩崖石刻”后,弃舟上岸。见此风景优美,遂让随从拟旨,决定在此建一省城。但闻村北太行山有两个山沟名称不雅,遂弃之。当时由于村民都居住在窑洞内,智慧的村民把窑顶铲平当场晒粮,在窑内的粮仓上方留一圆孔直通窑顶。粮食晒干后,通过圆孔直接流入粮仓内,粮食入仓便省时省力。皇帝看了此景后便顺口说道:“真是上场不拿布袋——省装(庄)”。借皇帝金口,省庄由此而得名。
山口村:山口村地处太行南麓,南临沁水、北依太行,两山中槽沟古道与山西泽州相连,相传为三国曹魏名将司马懿所开。因山口村在太行山南出口,且四面环山,古名山口。
里河村:该村由金滩、化城、下寺三个自然村组合而成,因位置都坐落在太行山与孔山峡谷中的沁河北岸,故起名里河村。
贺坡村:相传,贺坡村汉代叫“西上元村”,原居住有原、路、孟、赵、宋等姓。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贺姓始祖森、举公由山西洪洞移民于此。经数百年生息繁衍,逐渐形成贺氏单姓集聚的村落。明万历年间改名为西坡村,明正德年间又叫两贺村,清初又称贺村,清末称西贺坡,民国初年改为贺坡村。
西窑头村:村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时,此地有一古墓群,修建时工匠于此建窑烧砖,后这里形成村落,取名窑头。二是明洪武年间,有一叫郭八所的山西洪洞县移民,在东迁时途径此地,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遂在此定居,因村北建有煤窑,村子位于煤窑前头,故取名“窑头”。后为与沁阳的窑头区别,取名“西窑头”。
尚前村、尚后村:古名集贤村,史载村民先祖在明洪武初年由山西泽州迁此后,依地势取名上庄。清末,建立集市,以谐音更名尚庄。后为便于管理,又因所处方位,更名为尚庄前村和尚庄后村,简称尚前村、尚后村。
西逯寨村、东逯寨村:相传一千多年前,几位僧侣云游此地,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块风水宝地,就在山顶择地而居。当时有晁、成、张、汪四姓人家,分别住进老窑、西红龛、老张沟和雨濮河。后来,成、汪两家迁至山下两棵大黄绿材树下,汪氏住在西边树下,成氏住在东边树下,自称西逯材和东逯材。后来,村落就演化成了现在的西逯寨村和东逯寨村。
任寨村:相传古名“罗俊庄”。唐朝时因村中任姓居多,村四周又建有寨墙,更名为任寨。任寨为镇古来已久,起于明,兴于清,是济沁交界的重要集镇。
留村:春秋时期为集贤村,唐初易名为下集贤。明初,刘姓家族迁居至此,因人口少,称为小刘村。后来,村落不断扩大,便以刘字谐音改村名为流村,民国初更名为留村。
化村: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明帝刘庄封皇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其园林建于这里,史称沁水公主园。沁水公主园林荒废后形成花园村,逐渐演绎为花村,一直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初。后村民为书写方便,简称化村。
逯村:相传,一逯姓人家,观此地北依太行,南临沁河,地势平坦,植被繁茂,风光秀丽,便居住在此,逐渐形成村落,故名逯村。
马村:相传,此地因沁河流经,水草茂密。东汉永平三年,明帝刘庄封皇女为沁水公主,在此建立园林,休闲放马,以此得名马庄,后改为马村。
03
山川形胜
五龙口镇区域内,分布着两种地貌形态,即山地和平原。山地区域耕地较少,地块零碎,大都分布在北部的沟底和岭坡。平原为华北平原的边缘,俗称“”牛角川”。该区域耕作条件好,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较好。沁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沿岸群众用沁河水灌溉农田,还利用沁河流域丰富的水资源,供应工业生产用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温和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和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目前已发现了2000多种植物和700多种野生动物。
古人有“济源九景”之说,五龙口镇以“沁口秋风”而独具其一。
![]()
沁口是指沁河穿过太行山出山之口。这里风景独特,春日山媚水秀,夏季气候凉爽,秋天红叶满山,冬季清流荡漾,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是在酷暑季节,在悬崖峭壁的河谷中,吹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凉风,使人感到凉爽无比,仿佛置身于秋风之中。沁口秋风被列入济源市九大风景之一。
五龙口风景区位于五龙口镇北部的太行山中,是一处以猕猴、温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色的旅游风景区。1982年被列入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有猕猴约16群3800余只,是北半球纬度最高的猕猴群体。2002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牛王滩位于五龙口镇北部的沁河岸边,因沁河出太行山后在此处形成牛头状的冲积滩涂而得名,面积约800亩。自然景观天造地设,是人们闲暇游玩的世外桃园。
04
人文景观
五龙口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家,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家。
秦渠“枋口”
![]()
秦渠“枋口”即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该遗迹位于沁河出山口,创修于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六年,因渠首引水“枋木为门,以备蓄泄”,故名枋口。它与四川都江堰、陕西关中郑国渠和广西桂林灵渠并称为四大古代名渠。它开创了中国水利史上隔山取水的先河,也是中国最早利用水流弯道原理的水利工程。后经东汉、三国时期重修,之后,隋、唐、元、明、清各代,济源地方官吏对枋口进行改建和扩建,确保了其不瘀不塞利泽至今。开凿的利丰、广济、广惠、永利、兴利等五条渠被称为“五龙口”。在五龙口水利设施修建和扩建过程中,上至朝廷命官司马孚、卢贲、温造、袁应泰、史纪言、涂应选等,下至当地的能工巧匠、平民百姓,都为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现在枋口处河道南岸石壁上还遗留有古时题刻诗词,三公祠、袁公祠保存较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五龙口水利设施自建成后,一直发挥着良好的灌溉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自唐以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游览观赏,触景生情,写下了好多赞美诗篇。白居易曾写诗抒怀:“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我言,今秋入吾手。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虾走”。1958年,全国大兴水利,旧利丰渠引水洞被拆除,将利丰、广济、永利三渠合并改建成广利总干渠,广利、永利渠首保存。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沁园遗址
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为皇女刘致在沁水县沁河北岸(今五龙口化村南)兴建了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该遗址现在化村之南遗留一座约2米高的土岗。土岗东西长约720米,南北宽约110米,总面积约为79200平方米。据文物部门实地考察,这里文化内涵丰富,不仅遗存有仰韶、龙山时期的石器、陶片,而且还有大量的汉砖、汉瓦残片。2006年6月,沁园遗址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官庄葛家祠堂
葛家祠堂占地600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两进院落,有大门、掖门、东西掖门、仪门、东西厢门、拜殿、正殿等9座建筑,并保存了4通清代碑刻和1尊孔子石像。据碑记,葛家祠堂为山西洪洞县移民,明洪武年间迁至济源。雍正四年(1726)始营家庙,十年买地建院基,十三年修正室街房,十七年制匾饰,绘墙壁扇屏。嘉庆七年(1802)又新建庙、堂屋、门亭、东西厢房,道光六年(1826)创建拜殿,十四年于祠后买地二段,十七年修院墙。葛氏宗祠保存较好,是研究宗祠建筑的实物资料。1998年11月被列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逯寨三皇庙
位于东逯寨村北2.5公里太行山之脉的凤凰岭上,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东西18.4米,南北17.5米,现存三皇殿、广生殿、山门、照壁等。三皇殿为主体建筑,明代单檐歇山式筒栱卷仿木结构无梁殿砖石建筑,前檐平板枋雕云龙、凤凰、云纹、人物、禽兽等图案。东西稍间平板枋上雕“弯弓射猎”“持叉捕鱼”等生活场景,栱眼壁板间雕观音、八仙、莲花等,檐下为砖制五踩斗栱;广生殿为硬山筒栱卷无梁殿砖石建筑,均以凤凰岭附近褐色砂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明万历十三年(1585、崇祯十年(1637)重修三皇殿。三皇殿属典型的中原地区明代中期“无梁殿式建筑”,为河南省现存明代砖石无梁殿建筑之孤例,是研究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省明代地方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2012年6月被列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留村古文化遗址、河头沁台遗址、王寨遗址、荆浩墓、裴休冢、西窑头墓群、赵家墓群、王寨村汤帝殿、马鞍山水电站、阳落山玉皇洞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5
民俗风情
在饮食文化方面,上世纪70年代末,人们的一日三餐一般是在早上10点、中午1点、晚是7点,主食多以菜糕、南瓜、红薯、玉米为主,主食不足还常以椿树叶、榆树叶、鬼圪针、猪毛草等充饥。下地干活的人由于吃的油水少不顶饥,大约在早上7点和下午4点左右,往往还会再加一碗汤面饭,称之为“喝汤”。90年代后,五龙口人吃喝不愁,主要以大米饭、小米饭、卤面、捞面、杂面条、浆面条等10余种主食,面叶、肉丸、焦花、麻糖、等20余种小吃组成的饮食体系。
结社亲风俗:五龙口这一带有结社亲传统,几乎村村都有社亲,而且不论县乡属地,如五龙头村和沁阳市呜头村等。社亲前加个“老”字,说明结交的历史久远。凡结为老社亲的,人们都非常看重友情,如化村和沁阳捏掌村是老社亲,每年都会请对方的戏班来村里唱戏。来时全村人迎到村口,鞭炮从村里放到村外。吃饭时那热乎劲更是难以形容。村里有了什么大事或难事,老社亲得知后都会鼎力相助。
在喜事风俗方面,五龙口镇传统婚嫁礼俗,包括提亲、相亲、定亲、登记、看“好”(即“看号”,男方挑选结婚吉日)、送“好”(即“送号”,男方将挑选的结婚吉日送女方商议)、办嫁妆、布置新房、迎娶、宴请、入洞房、闹洞房、住九(即住女方家)、 认亲(即互认男女双方的)等环节。建新房或搬进新房也为喜事,建新房挖地基时放鞭炮,上大梁、瓦房叠脊时也要放鞭炮以求吉利表示庆贺,并为匠人改善生活。新房建成后搬家时,要选好吉日,在旧社会,搬家前一晚要烧香敬神上贡,当夜要让老人们先住,将火生着。第二天开始搬家,门上贴喜联,亲朋好友来帮助搬东西,也有的送礼致贺,房主备酒席表示感谢。90年代后,居民对孩子考上大学、参军或闹小孩等喜事也采取不同形式来庆贺。
传统丧葬习俗方面,包括停丧、 报丧、殓棺、压纸、火化、守灵、会客、吊孝、起殡、埋葬、送饭等环节。
06
非遗保护
五龙口镇目前有非遗保护项目8个,其中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
任寨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起于旧怀庆府,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该剧种汲取大平调、二夹弦、上党梆子、晋剧、蒲剧、曲剧、豫剧、秦腔等诸家所长,逐渐演变成独立剧种。如今,任寨村里还珍藏着清光绪年间的戏服、头饰。任寨怀梆现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沁园遗址:该遗址现在化村之南遗留一座约2米高的土岗。土岗东西长约720米,南北宽约110米,总面积约为79200平方米。2017年4月,沁园遗址被列入济源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山口花鼓戏是清末民初至文革前流行于怀庆府以西的民间剧种,主要流传于沁阳市的紫陵镇、西向镇、济源城东一带。据说当时村里的殷实富户张保年以当时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为基础,吸收整合多地民间小调,演变形成山口花鼓戏。目前已成为农闲、节日、庆典时常有的表演内容。山口花鼓戏现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此外,还有五龙口民间歌谣、五龙口神话故事、河头水磨、捏棍技艺、刘氏揉肚等。
07
人物风华
五龙口镇这片沃土,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唐朝中晚期宰相裴休。唐朝著名画家被称为“北派山水画之祖”的荆浩。还有三国魏晋时重修枋口堰的司马孚,明代治水功臣葛汝能等。近代以来,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尚庄村李达九(1912-2010)、逯村任正范(1913-1993)、贺坡村贺思铭(1914-1945)、化村郭孝坤(1910-1980)、河头村李钟玄(1918-2015)、五龙头村李健(1918-2007)、西逯寨王守志等为代表的五龙口优秀儿女,于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英勇献身,其中李钟玄、李健、王守志被授予少将军衔;在和平年代,曾任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政委傅翠和(少将,西逯寨人)、曾任四川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李立中(少将,尚前村人)、曾任云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李继才(少将,王寨村人)、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于善军(少将,裴村人)、曾任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部主任乔军中(少将、逯村人),著名诗人王怀让、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作协主席李洱,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治军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不同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家乡发展增砖添瓦。他们的事迹在五龙口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08
经济发展
农业是五龙口发展的特色
在旧中国时,五龙口境内绝大部分土地是“靠天收”。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五龙口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参与修建了著名的“引沁济蟒”渠,基本形成了旱能浇、捞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渠贯通、路相连的现代化农业格局。使农、林、牧、副业得到长足发展,培育了马村酥梨、裴村大樱桃、白龙庙石榴、任寨葡萄等水果种植基地。跨入新世纪,五龙口镇开始在辖区各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培育建成了丰田、富宝、好兄弟、沁北、中丰五大家庭农场。形成了以生产传统的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要农作物的粮食生产基地。
工业是五龙口发展的经济支柱
五十年代,全镇只有1个机械厂。后七十年代又相继建起纺织厂、印刷厂、造纸厂、油脂加工厂、水力磨面等工业企业。1978年,社、队两级工业企业发展到44家,年产值359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五龙口镇“五小”工业发展迅猛,门类齐全,几乎各村都有村办企业,私营企业更是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并逐步形成了以机械、造纸、化工、建材等为主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五龙口镇紧抓沁北电厂、豫光金铅、联创化工等大型企业在此建厂的契机,积极“走出去、引进来”进行大招商、招大商,引项目、上项目,经济连年上台阶,综合实力由弱到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五龙口镇又相继建成了纳米孵化产业园、化工产业园、龙翔产业园、北部物流园等四大园区,已形成了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四大行业,2024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8亿元,经济发展跨入全市先进行列。
09
民生事业
在教育方面,解放前,五龙口镇只有几所私塾和初等小学堂,解放后,党和政府积极办校,一村一校,先后办起29所学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五龙口镇人民掀起了集资办学热潮,又建设了五龙口实验小学等几所特色学校,各村学校设施有了较大提升,在校学生8000余人。2000年,全镇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经几次优化整合后,学校数量变少,师资力量趋于集中。到2025年,全镇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4所,其中,初中2所、小学5所、幼儿园7所。
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解放前,辖区没有专设的医疗机构,只有个别中药铺和西药铺。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医疗机构建设并为每村培训了保健员。各村都建立了卫生室后改为合作医疗所,极大地便利了群众看病。1958年,乡里又筹措资金建立了乡卫生院,,彻底解决了群众就医难问题。1996年,镇卫生院被评为一级甲等医院。
在文化惠民方面,自1978年五龙口成立文化站起,涌现出马村的舞龙、任寨村的怀梆、山口村的花鼓戏、留村的盘鼓、休昌村的竹马与旱船等一批文化先进典型。五龙口镇文化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率高,有多个业余戏曲剧团和业余篮球队,享有“戏曲之乡”和“篮球之乡”美称。
在民生保障方面,五龙口镇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先后完成完成了镇区道路硬化、污水管网改造,中小学教学楼改造等民生工程,居民生活便利度显著提高。2018年又投资两千多万元在镇政府西打造了一个沁水园文化广场和高标准的室外体育场,各类活动场地一应俱全,为辖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展望未来,五龙口镇将继续坚持“工业强镇、产业富民”两个重点,围绕市委提出的“愚公移山谱写新篇,两高四着力做示范”的方针,以高质量新发展,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市镇深度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天蓝、水绿、景美、人富的靓丽五龙口新城镇。
(注: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作者简介
![]()
郭红文,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济源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会副秘书长,现就职于济源市五龙口镇政府,有作品发表于《时代报告》《河南小小说》《中州作家》《焦作日报》《济源文学》各类报刊及公众号平台,并有多篇在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