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NAFI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现场
图片来源:南京国际艺术季
在艺博会全球扩张、 市场格局趋于饱和的当下 ,创办于 2019年的NAFI南京国际影像艺术博览会, 2025 年 正式升级为 “NAFI南京国际艺术季”,以四方美术馆为核心场域,开启了一种更具策展深度、 公共属性与时间延展的全新模式。
这一转变既是结构重组,也是观念更新——从展位制的传统艺博会现场,走向以主题为脉络的策展结构;艺术从短期集中交易,转变为持续数周、可沉浸体验的节日。影像艺术由此重获被凝视的时间,观众也回归专注的观看。
本期我们特邀六位嘉宾,从策展人、画廊主、收藏家的视角,探讨这场转型在不同层面的实践、感受与思考。
![]()
作为一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市场机制,艺博会曾是推动全球艺术流通重要的力量之一。1967年创立的科隆艺术博览会(Art Cologne)被视为现代艺博会的起点,它奠定了以画廊为主体、以展位为单元、以交易为核心的基本结构。随后,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在20世纪70年代初崛起,将艺博会推向国际化,成为全球艺术市场的标杆。
这种“博览”逻辑在几十年间塑造了当代艺术的市场版图,但也暴露出其局限性:展期短、节奏紧、同质化严重、商业压力巨大。
![]()
▲NAFI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现场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机制在悄然生长——画廊周与艺术节模式的兴起。2005年,柏林一批画廊主发起了首届柏林画廊周,试图以全城画廊联动的方式,重新激活城市艺术生态。这种机制的核心,不是展位竞争,而是展览的集聚与城市的连结。画廊延长开放时间、同步推出新展、策划对谈与导览,让观众在城市中自由穿行、观展。随后,北京、伦敦、布鲁塞尔、首尔等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画廊周”体系,使艺术活动从集中交易转向节庆体验。
![]()
▲NAFI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现场
NAFI的转型,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本地实践:从展位逻辑走向策展逻辑,从交易场景转向文化现场。这种模式,也意味着让艺术回归公共与社会——展览不再是一次性事件,而成为一个可被大众参与及体验的过程。
![]()
![]()
▲策展人张莉娸
NAFI从“博览会”转型为“艺术季”,您所带领的策展团队在组织逻辑上有哪些根本性的转变?是否参考了国际上其他艺术季的模式?您如何理解这种模式,以及它对于影像艺术收藏带来的新的可能?
今年NAFI首次从博览会转型为艺术季,组织上最大的挑战是邀请画廊参加,向画廊解释这个转型和改变,不仅仅是从概念上,也是参与型态的转变。并非以往每家画廊一个展位自由设计,而是由三位策展人和画廊讨论参展作品、确认布展方案,再由策展团队确立展示空间和布局,以展览模式呈现。这样的转型,不仅仅对策展团队是一大挑战,对画廊、主办方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
▲NAFI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现场
我们参考了国际上画廊周的模式,但是形式上还是不大一样,此次艺术季是一次以策展团队为主导的模式。NAFI从一开始的定位就很明确——以影像为主导,但是影像博览会面临时间短、作品多,对观众和藏家都是很大的挑战,每次都需要至少5-6小时的观展时间。
转型为艺术季后,展期拉长了,同时也让外地藏家能更有余裕地随时来观展。影像作品需要予以时间、空间,我相信和作品面对面,这是开启收藏的第一要素。
此次NAFI参展艺术家的名单非常多元,从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到国内年轻的创作者。您是如何将这些差异巨大的艺术实践编织在此次艺术季的主题“叠影”之下?除了“影像”这一媒介之外,是否有其他隐藏的线索或标准?
“叠影”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流动性。它既指媒介技术上的“叠加”(如数字图层、多重曝光),也指观念上的“叠合”(如记忆、时间、身份的交错)。这允许我们将看似差异巨大的实践纳入同一个话语场。
![]()
▲马丁·希姆斯,《冥想》,2021,数字影像
赛迪HQ画廊呈现
![]()
▲莎伦·洛克哈特,《出口》,2008,数字影像
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呈现
我们的线索不仅是“影像”这一媒介,更是“影像性”或“影像思维”,即艺术家是否在以一种类似于影像的(蒙太奇、叙事、帧、屏幕)方式在进行思考与创作。比如赛迪HQ画廊的马丁·希姆斯在《冥想》(2021)中,以数字影像探索冥想与自我观照的边界;而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的莎伦·洛克哈特,在《出口》(2008)中以41分钟的固定镜头,记录了巴斯铁工厂工人下班的人潮,呈现一种集体性的身体流动。
![]()
▲郭盈光,《建造》,2024,数字影像
BROWNIE Project呈现
在这两者之间,BROWNIE Project画廊带来的郭盈光作品《建造》(2024)则提供了一个关于信仰与结构关系的隐喻。
“影像”是NAFI非常重要的基因,但也加入了其他艺术媒介。在策展时,您如何考虑不同艺术媒介在物理空间中的共存与对话?
我们的策略是将整个空间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媒介的作品分区陈列。因而会关注作品之间观念的呼应,而非媒介的纯粹性。比如二层空间以缺席画廊安晨的微小监视器作为序曲,它居于长廊中央,暗示着屏幕内外“凝视”的存在。
![]()
▲杨丁柳,《鸟》系列,2019-至今,系列影像
MOU PROJECTS呈现
而Yve Yang带来的Sofie Schnellbach的画作中,岩石般的脸庞若隐若现,仿佛地质与肖像的叠合。观众可以注意点从这里我们开始关注于肖像并逐步聚焦于眼睛的观看,林科在海绵上完成的模糊肖像,解释了在科技滤镜下身份的流动性。
![]()
▲黄安澜,《Her Love is Bleeding Tank》,2020,影像
魔金石画廊呈现
Mou Projects的杨丁柳的《鸟》系列影像,魔金石的黄安澜的作品,将投影直接聚焦于放大的眼睛,迫使观众反思自身“观看”的动作。
NAFI2025落地于南京四方艺术湖区,这个特定的场地本身带来了哪些在地灵感或限制?
四方艺术湖区本身就因建筑而闻名,由国际顶尖建筑师创作的单体建筑在山水之间。即已具备离散又关联、当代又自然的空间特质,“叠影”的策展初衷也来自于此,这一场地在物理上已具有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的叠影隐喻。因而我们不再是在一个“白盒子”里布展,而是在一个充满自身叙事的环境中策展。
![]()
▲NAFI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现场
我们引导观众在建筑之间“行走”,在移步换景中,艺术品的“内部空间”与湖区的“外部空间”不断产生新的叠合,引发观众对“传统与现代”的再思考。但这些建筑最初并非为展示动态影像而设计,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灯光控制、声场隔离等部分,确保每件作品都能在非标准空间中获得最佳的展示效果。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挑战。
![]()
![]()
▲缺席画廊创始人Krish Liang
艺术季模式相比传统的艺博会,展出周期更长、策展性更强。这对画廊的参展策略、作品销售与藏家沟通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或机遇?
在我们画廊的作品体系⾥,装置和影像的⽐例占⽐会更重⼀些,⽽我们也⽐较看重作品在展览中如何呈现。所以在传统艺博会当中的,⼀个⼩⽩墙⽅块受到的限制还是有不少的。
![]()
▲缺席画廊展览现场
相⽐于⼀些艺博会的公共单元,参加策展性更强的艺术季模式在某程度上也是⼀次新的尝试,有专业的策展⼈,能够考虑到每⼀件作品的概念、调性再进⾏安排放置也给到藏家以新的视⻆去考虑收藏我们艺术家的作品。
在画廊带来的艺术家作品中,是否有某件作品特别能体现“叠影”这一主题?能否分享其背后的创作语境与展示意图?
这⼀次我们带来了艺术家薛萤的影像作品《可⻅与不可⻅之间》。劳动的身体与空间产⽣叠影。在⼀个空⽆⼀物的空间⾥,艺术家的⺟亲想象着搬到新家后如何打理⾃⼰的厨房,因为常年承担家务劳动,她对厨房的规划与使⽤有着⾃⼰独特的信念与主权意识。
![]()
▲缺席画廊展览现场
当她⼀次⼀次地对着空⽓⽐划时,⼿势与挥臂变成了⼀种仪式,⼀种祈祷,⼀种将空间再次神圣化的炼⾦术。
在未来,画廊是否会考虑更多参与这种“策展导向”的艺术活动?你们如何看待当下艺术季、双年展与艺博会之间的关系?
会考虑参加更多策展导向的活动。相较于过往已有的形式,我们⾮常希望看到更多新的可能。我们觉得艺术季、双年展和艺博会都是构成整个艺术环境的⼀环。艺术季、双年展或许能链接到更多的公众、将我们艺术家的作品、想对外展示的观念带出来。艺博会搭建⽴起⼀定的藏家资源,销售是画廊⽣存的⼀环,但也不只是这⼀环。
![]()
![]()
▲花笑婵,户尔画廊画廊主
艺术季模式相比传统的艺博会,展出周期更长、策展性更强。这对画廊的参展策略、作品销售与藏家沟通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或机遇?
相比传统艺博会的短期集中展示,艺术季以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完整的策展框架展开,这对画廊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再仅仅是销售与曝光的场域,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叙述”的过程。
![]()
▲户尔画廊展览现场
我们需要思考作品如何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持续被观看、被理解,并通过策展的方式引导观众的阅读路径。这种节奏的变化也让画廊与藏家的互动从艺博会的快速决策转向长期交流。藏家有更多时间去了解艺术家的思考与创作逻辑,而我们也能借此更深入地呈现艺术家的研究方向。对画廊而言,挑战在于维持关注度,机遇则在于建立更深层的信任关系和学术影响力。
在画廊带来的艺术家作品中,是否有某件作品特别能体现“叠影”这一主题?能否分享其背后的创作语境与展示意图?
陈丹笛子的影像装置作品《贪食蛇》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叠影”的体现。她的作品由不断更新的影像构成,围绕“消解”这一主题展开,消解感知、消解意义、消解影像与观者之间的确定关系。她曾写道:“意义,如盐酸般,消除感知。”这句话揭示了作品的精神内核:艺术家拒绝为影像赋予明确的象征或叙事,而是让其保持一种不稳定、游移的状态。
![]()
▲户尔画廊展览现场
画面中的每个行为、每个细节都像是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瞬间直觉,彼此叠合、碰撞,形成一首开放的诗。也提醒着我们,现实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不断被观看、被消解、被重构的过程。
南京并非一线艺术市场城市,画廊为何选择参与NAFI?是否看好南京或长三角地区的艺术收藏潜力?
我们是最早参与NAFI的画廊之一,从一开始就对南京的艺术生态抱有持续的关注和信心。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当代艺术生态集中的城市相比,南京的艺术场域相对年轻,却展现出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状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美术馆、机构和私人收藏活跃在这里,使这座城市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艺术基础设施和观众群体。
![]()
▲户尔画廊展览现场
南京的文化气质也与我们的工作方向契合,它既有深厚的人文底色,又具备实验与思辨的潜力。同时,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南京与上海、杭州等城市之间的联系紧密,艺术生态的互动性很强。我们看好这一地区在未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支撑地,而NAFI正是推动这种在地生态成长的一个关键平台。
在未来,画廊是否会考虑更多参与这种“策展导向”的艺术活动?你们如何看待当下艺术季、双年展与艺博会之间的关系?
我们会继续积极参与类似的“策展导向”艺术活动。这类项目提供了更为开放的语境,让观众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让“展览”不只是呈现作品的容器,而成为研究、实验与交流的场所。
从长远来看,策展导向的活动与艺博会之间并非割裂,而是互补的关系。二者的交织,恰恰构成了当代艺术生态的活力所在。
![]()
![]()
▲空白空间画廊主张迪
艺术季模式相比传统的艺博会,展出周期更长、策展性更强。这对画廊的参展策略、作品销售与藏家沟通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或机遇?
在艺术季这样一个长周期、慢节奏的项目之中,画廊能够在展位上深入和完整地呈现艺术家的创作;它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让作品和本地观众产生联结,这些可能是一般高密度快节奏的博览会所难以达成的。
我们相信通过艺术季中持续的展示、露出和推广,观众和藏家会有更多和作品很好地接近的机会。
在画廊带来的艺术家作品中,是否有某件作品特别能体现“叠影”这一主题?能否分享其背后的创作语境与展示意图?
![]()
▲空白空间展览现场
空白空间今年带来了艺术家李燎的个人项目。其中作品《神经性皮炎》以一种非常具象的身体体验,把生理反应、心理压力和艺术行为叠加在一起——在饥饿的状态下阅读、听莫扎特的音乐,同时感受皮肤病发作的过程。整件作品呈现出一种介于痛感与感知之间的“叠影”,艺术家的身体反应成为意识、社会压力与创作冲动的交汇点。
南京并非一线艺术市场城市,画廊为何选择参与NAFI?是否看好南京或长三角地区的艺术收藏潜力?
我们看到南京和长三角地区的艺术生态正变得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兼具学术性与活力,藏家与观众对当代艺术的兴趣日益增长,他们关注作品背后的观念与文化语境,对当代艺术也有独立的判断力与持续的关注度。
![]()
▲空白空间展览现场
在未来,画廊是否会考虑更多参与这种“策展导向”的艺术活动?你们如何看待当下艺术季、双年展与艺博会之间的关系?
在空白空间的项目中有接近半数的观念艺术家,“策展性”一直以来也是我们的展览、实践项目的特点之一,这同样与这类型的展会契合。我们希望能让艺术家的实践在更有深度的语境中被理解,也让观众看到他们创作的延续性和思考的演变。
![]()
▲空白空间展览现场
过去几年,我们的艺术家在不同地域与不同机构合作,与当地艺术生态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当前艺术季、双年展与艺博会的边界正在变得开放与互补,多层次的平台同样是推动艺术生态生长的关键。
![]()
![]()
▲王泳懿,纽约New Museum ILC 唯一大陆理事成员
其收藏聚焦于国际化装置与观念艺术
并致力于发掘年轻艺术家的突破性作品
NAFI2025以艺术季的形式呈现,与传统的艺博会相比,您觉得这里的观展体验有何不同?是否有某件作品让您印象深刻?能否谈谈您对这件作品理解?
这几年看过大大小小不少展会,也一直在思考展会形式如何能有所创新。这次NAFI的尝试非常有意义。主办方用统一策展替代了画廊摊位,交叉陈列的方式让整个展厅不同艺术家交相响应、相互成全。
![]()
▲NAFI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现场
好处非常明显——在狭小的白盒子里拥挤地陈列作品,一定不是诠释艺术的最好方式;不便之处也是有的,可能作为藏家看到感兴趣的作品不容易找到咨询对象。在此次艺术季中,我对于黄安澜的作品印象深刻。黄安澜的每一件作品里都充满着快要溢出的锋利的情感色彩,在影像里不断出现的嗓音是对她所有作品的最好加持。
影像、装置等新媒体作品的展示方式往往更注重语境与叙事。这是否会影响您的购藏决策?您更倾向于收藏“能独立存在的作品”,还是“依赖展示语境的作品”?
可能有观点认为,了解语境与叙事会让艺术更好理解,但我想提出另一种思路——缩短与艺术作品的物理和心灵距离,不拘泥于“作品背后的意思”和“艺术家为什么这么做”,而是像踏上一段早秋的徒步之旅一样,眯着眼用肌肤迎接风吹来的细沙和枯叶。
![]()
▲NAFI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现场
此外,装置作品经常是可以触碰的,可以邀请观者互动的,我喜欢这种拉近艺术与观者距离的作品。我在北京的小空间就展示着我收藏的几件可以互动、触摸的装置作品,希望与大家一起探索用五感“观展”的体验。
今年是NAFI举办的第七届,您是否认为南京或长三角地区正在形成一个有别于北京、上海的艺术收藏氛围?
这次看完NAFI之后,也有幸受邀去参观了南京其他一些画廊和美术馆。南京的艺术生态比我想象的丰富许多,但是因为只参观了两个私人收藏,也无法全面评估当地的收藏氛围。南京没有一个集中的艺术区,这可能会对培养藏家市场有些影响。不过有类似大气层画廊、秋冬空间这样优秀的空间不断地带给大家独特的艺术视角,着实难能可贵。
![]()
![]()
▲藏家焦景佳,收藏家、建筑装饰与设计领域的资深从业者
自2012年起累计收藏500余件艺术品
在武汉打造了一间充满艺术养分的“菜园”
NAFI2025以艺术季的形式呈现,与传统的艺博会相比,您觉得这里的观展体验有何不同?是否有某件作品让您印象深刻?能否谈谈您对这件作品理解?
美术馆的质感和展览中心的质感还是不太一样,特别是在观展的体验上面还是会有不同。深圳以是空间多洛塔加文达艺术小组的作品,一个艺术装置非常吸引我,并最终购藏。
![]()
▲NAFI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现场
影像、装置等新媒体作品的展示方式往往更注重语境与叙事。这是否会影响您的购藏决策?您更倾向于收藏“能独立存在的作品”,还是“依赖展示语境的作品”?
对我收藏没有大的影响,原因是在我心中会随时构建一个氛围的场景,载入这些作品的内容来让我来判断是否对我有效。如果艺术家或策展人能够给作品构建一个能让作品输出更强大的一个语境,我也乐于接受。
今年是NAFI举办的第七届,您是否认为南京或长三角地区正在形成一个有别于北京、上海的艺术收藏氛围?
虽然南京的影响力无法和北京和上海相比,但是因为NAFI策展团队和主办方以及地域的特点还是会吸引一些机构和藏家的加入。我每年都来并基本上有收获。
![]()
对NAFI而言,从“艺博会”到“艺术节”并非策略上的模仿,而是媒介本身的呼唤。自创立以来,NAFI始终聚焦于影像艺术。
与绘画、雕塑等静态媒介不同,影像无法被浏览;它要求观众投入观赏时间,进入影像自身的节奏。然而在传统艺博会的几天展期里,上百件作品被挤压在有限的空间中,观众很难真正沉浸于其中。影像艺术被迫服从展览的节奏,而非自身的逻辑。
![]()
▲NAFI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现场
NAFI艺术季的出现,正是在为影像争取它应有的观赏时间与展览空间。本届艺术季的主题为“叠影”,这一概念既指影像技术中的多重曝光,也象征时间、记忆与身份的层叠。
承载此次艺术季的四方美术馆,由建筑师Steven Holl设计,漂浮于山水与湖面之间,以通透的玻璃、倾斜的结构与反射的光线构成不断变动的空间。策展方案以空间节奏取代媒介分类——摄影、录像、装置与绘画共处于同一语境中,彼此生成视觉的回声。在全新的呈现方式中,画廊不再只是展商,而成为策展链条的一环;作品不再是单个商品,而被纳入整体的视觉语境。在影像的节奏中,艺术重新获得了被观众静心感受的维度。
![]()
《收藏/拍卖》杂志公众号独家稿件
作者:xiaohui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