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 | 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值《中国国家地理》创刊55周年之际,一份名为“选美中国”的特辑横空出世,成为这本地理杂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是国内首次以科学体系为框架,系统评选中国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创举,瞬间点燃了全民对大地之美的关注热情。
在那场中国地理景观“选美大赛”中,四川共有七大景观强势入选:贡嘎雪山、峨眉山、海螺沟冰川、蜀南竹海、川西高寒草原、丹巴藏寨、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它们共同在读者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地理坐标”。
二十载光阴流转,人们对山河之美的探索从未止步。如今,杂志社以“20周年挑战者榜单”的形式,将目光投向当年未被充分聚焦的“遗珠”。
![]()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20周年挑战者榜单
此次,四川有五处“宝藏之地”再次入选,它们分别是挑战“最美名山”的幺妹峰、挑战“最美丹霞”的红山丹霞、挑战“最美森林”的岷山北段亚高山暗针叶林、挑战“最美城区”的太古里以及挑战“最美乡村古镇”的俄亚大村。
“蜀山皇后”——幺妹峰
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小金县
![]()
幺妹峰
图源:四姑娘山地质公园
在二十年前,《中国国家地理》最美名山评选中,四姑娘山幺妹峰还属于专业登山圈的小众目的地,旅游开发程度和名气都远低于峨眉山和贡嘎雪山,因此遗憾落选。
作为离成都平原最近的雪山,幺妹峰承载着“天府之国”人民的观山记忆。每当天气晴朗时,在成都平原便能远远看见她;在嘉绒藏族的信仰宇宙中,幺妹峰则作为区域主峰,是当地民众的“庇护神”。
尖峭的主峰如少女未施粉黛的额头,常年不化的积雪是她垂落的白纱,云雾缭绕时,她半掩在云絮里,像刚从晨雾里醒来的仙子。
![]()
四姑娘山
摄影:赵君阳
它被西方登山家、攀岩者将其誉为“东方的阿尔卑斯”“中国的优胜美地”。其北壁被评价为“足以媲美欧洲三大北壁”,成功登顶者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2011年一支法国登山队,成功挑战北壁登顶,随后他们将登顶路线命名为“你好漂亮”。
幺妹峰的美,是“见之不忘”的惊艳,更是越品越醇”的深情。它既有雪山的圣洁,又有少女的灵动,既有天地的壮阔,又有人间的烟火,每一个见过她的人,都会把她藏进心里。
![]()
幺妹峰
图源:四姑娘山地质公园
![]()
奇妙新龙银多红山丹霞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
谈及横断山区,大部分人会首先想到深邃的峡谷、雄伟的雪峰。但你可曾想过,在灰白的横断群山中,还深藏着一片动人的“红”。——它就是入选“中国最美丹霞挑战者”榜单的新龙银多红山丹霞。
![]()
红山丹霞
摄影:杨建
新龙红山的藏语名为“绒多巴日”,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的新龙红山丹霞地貌被称为“雅砻秘境”,该丹霞地貌正处于壮年期,整体海拔大多在4200米~5000米之间,超过5000米的山峰有10余座,高差大于800米,属于典型的高寒型丹霞,它们直到2015年才被发现,是迄今为止川西高原地区发现的,海拔最高、区域最广、形态最丰富的丹霞地貌。
中国丹霞研究工作组主任彭华教授曾评价说:“甘孜新龙丹霞是四川省内品质第一、青藏高原上景观最好、国内顶级、具备冲击世界级品牌潜质的丹霞地貌”。
![]()
新龙银多红山丹霞
摄影:杨建
红山银多丹霞以“雄、险、奇、幽、美”五绝冠绝一方,宛如天地间摊开的“石的史诗卷”。群岩如林,百态千姿——或垒成厚重的石堡、削成尖锐的锥峰、耸成挺拔的塔柱,或拟作拱手的哲人、蹲伏的猛兽、振翅的飞禽,每一块岩石都像被时光的刻刀精心雕过,组合成有序的“地貌剧场”。那“万古今城”般的石堡群,层层叠叠如千年屯兵的营垒,正应了“横看成林侧成峰”的意趣——换个角度,石堡成林、锥峰成阵,又是另一重天地。
环望四周,丹霞峰峦如剑戟森列,每一步都踩着“险”与“奇”:怪石嶙峋处藏着幽洞,洞口吞吐着山风,仿佛通向地质历史的深处;石径旁峰峦耸峙如守护的巨人,山巅的石堡像被时光封印的古堡,仿佛下一秒就会走出穿兽皮的先民,诉说千年前关于“石城”的神话。
![]()
新龙银多红山丹霞
摄影:杨建
红色的山体如霞光降落,艳丽、雄浑又秀美,为康巴高原大山大水画上绚丽浓重的一笔,群峰深壑之间,人迹罕至之处,不知隐藏着多少未解之谜撩拨着人们寻幽探秘的遐想。
![]()
岷山北段亚高山暗针叶林
四川省西北部与甘肃省南部交界处
入选“最美森林”的挑战者榜单的岷山北段亚高山暗针叶林,分布于岷山北部海拔2600–3600米的区域,是大熊猫、扭角羚等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也是青藏高原东缘寒温性针叶林的典型代表。
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雨量较多,冬季寒冷,夏季凉爽。这种气候条件特别适合耐阴、喜湿的针叶树种生长,为亚高山暗针叶林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环境。
![]()
岷山北段亚高山的暗针叶林
图源:网络
岷山北段亚高山暗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东缘保存最完整的原始寒温性针叶林之一,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但核心区域仍保持自然状态。其群落结构稳定,物种组成延续了自然演替的轨迹,是研究寒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演化的“天然实验室”。
同时,这里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其茂密的林冠层可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庞大的根系可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苔藓和枯枝落叶层可吸收水分、涵养水源,为大渡河、岷江等河流提供清洁的水源补给。此外,森林还能调节区域气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
岷山北部暗高山针叶林原始森林
图源:网络
春季,箭竹林新叶萌发。银绿色的针叶与粉白色的山梅花交织,冷杉林冠层过滤阳光后投射出斑驳的光柱,在苔藓覆盖的地面形成翡翠色光影走廊;夏季,冷杉针叶在强光下转为更浓郁的墨绿,与箭竹林的鲜亮翠色形成明暗层次。
![]()
图源:网络
秋季,冷杉针叶转为深蓝黑色,与红脉忍冬的橙红色果实形成冷暖对比,林间倒木的年轮纹理记录着数百年时光的沉淀。
冬季积雪覆盖树冠时,灰褐色的枝干与纯白雪景构成极简主义构图,而地震滑坡形成的低矮次生林,与原始暗针叶林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展现自然演替的力量。
![]()
岷山北部暗的高山针叶林原始森林
图源:网络
四季的轮替与这片原生未扰的生态肌理交织,凝练成这里最独特的美。
![]()
成都太古里,“快”里与“慢”里完美融合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
在《中国国家地理》最美城区挑战者榜单中,成都“太古里”幸运入选。虽然名字里带着一个“古”字,听上去有一些年代感,但实际上,2004年它才选址成都春熙路核心地段,毗邻千年古刹大慈寺,直到2015年,太古里才正式开业,距今只有10年时间,是一个年轻的新兴城区。
![]()
成都太古里
图源:爱给网
成都太古里的“里”字意味“街巷”。顾名思义,正是这里纵横交织的里巷,令成都太古里别具一格。成都是一个“快”“慢”融合的城市,成都太古里也对区域进行了合理组合,特别引入“快里”和“慢里”的概念。
“快里”由三条精彩纷呈地购物街贯通东西两个聚集人潮的广场。众多国际品牌将以独栋或复式店铺,完整展示他们的旗舰形象,为成都人提供畅“快”淋漓地逛“街”享受。
![]()
成都太古里
图源:爱给网
“慢里”则是围绕大慈寺,精心打造的慢生活里巷以慢调生活为主题。值得把玩的生活趣味、大都会的休闲品味。林立的精致餐厅、历史文化及商业交融的独特氛围。呈现出成都太古里另一张动人面孔。
除了精致美食,“慢里”还将引入各类文化生活品牌,为繁忙的都市注入美好的生活理念,让忙碌的都市人在这里慢下脚步,邂逅生活的美好。
![]()
太古里方所书店
图源:爱给网
这里既是潮流的脉冲地带,又是禅意的栖居之所。历史的古韵、人文的雅致、艺术的光辉在这里交相辉映,但又不缺乏街巷的购物休闲氛围,这或许就是它榜上有名的原因。
![]()
俄亚大村,神奇的纳西古寨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
俄亚大村
图源:网络
入选“中国最美乡村挑战者榜单”的俄亚大村是一个海拔约1900米的纳西古寨,它被金沙江、无量河、龙达河三江环绕,独特的地形铸就了“户户相连、寨寨相通”的蜂窝状聚落形态,200余栋石砌碉楼依山而建,三层结构的土掌房通过独木梯与木板桥串联,形成占地0.5平方公里的村落群,这种建筑智慧既适应了高海拔山地气候,又体现了纳西族抵御外敌的集体防御意识。
![]()
俄亚大村
图源:网络
据《木里文史》记载,俄亚大村的起源可追溯至14世纪末,丽江木氏土司管家瓦赫嘠加在狩猎时发现此地,通过试种稻谷验证土地肥力后,于1415年率部迁居。
木氏家族在此建立“木官”世袭制度,推行农耕与畜牧结合的经济模式,逐渐形成以纳西族为主体的聚落。1628年木氏土司覆灭后,俄亚进入土司自治时期,现存村口的“守楚”图腾(纳西语意为神鸟)和山岩古堡遗址,印证着当年抵御外敌的历史。2013年考古发现明代夯土城墙遗迹,墙体厚度达1.2米墙体内嵌有箭镞、陶片等文物,诉说着这个边陲村寨的沧桑往事。
![]()
俄亚大村的石房古建筑
图源:网络
俄亚大村的建筑群堪称山地文明的杰作。结构设计上采用“三层复合式”布局,底层饲养牦牛、马匹,中层为火塘客厅,用于睡觉和休息,粮仓顶层晾晒玉米、青稞。
墙体以本地玄武岩砌筑,厚达0.8米,兼具抗震与保温功能。户间以独木梯相连,形成“空中走廊”,最高处木梯距地面达15米,需手脚并用攀爬,这种设计既防盗匪又防野兽。屋顶采用玄武岩风化土覆盖,雨季可收集雨水,屋檐延伸出雨棚,形成遮阳挡雨的空间。
![]()
纳西族傩舞
图源:网络
作为纳西族东巴文化核心区,俄亚大村还保存着完整的宗教仪式体系。现存1700余个象形文字的“”斯交鲁文",用于书写东巴经书。2019年恢复的祭天仪式中,东巴祭司仍用天然矿物颜料在桦树皮上书写经文。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素库”节,全村举行大型傩舞表演舞者头戴木质面具,手持法器模拟神灵降世。俄亚大村目前依旧还实行着“一夫一妻为主、兄弟共妻为辅”的婚姻制度,全村仍有12%的家庭保留多夫制。这种制度在土地资源匮乏时期,有效维系了家庭财产完整。
俄亚大村的“上榜”,是对“美”的重新定义。美不是“热门景点的拥挤”,而是“隐秘角落的坚守”;不是“同质化的建筑”,而是“独特的文化基因”。俄亚大村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在快速现代化的今天,仍有这样的村落,保留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保留着“文化的根”。
![]()
出品
侠客地理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 | 侠客君
编辑 | 李馨宇
封面设计 | 侠客君
审稿 | 李忠东
部分图源| 爱给网 网络
![]()
关注公众号,收看更多有趣内容

本文由侠客地理公众号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