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美国斡旋的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核心内容,以色列完成近2000名巴勒斯坦在押人员的释放工作,以换取哈马斯释放的20名以色列人质及4具遗体。
这场大规模换俘行动虽为停火进程注入动力,却也让以色列监狱系统中巴勒斯坦囚犯的处境再度引发国际关注。
此次获释人员构成呈现明显分层:250人属于已定罪或被起诉的囚犯,其中不乏被以色列指控涉嫌绑架、谋杀、策划大规模袭击的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成员。
根据以色列司法部公布的名单,这批人员中135人被驱逐出境、100人返回约旦河西岸、15人送往东耶路撒冷,哈马斯方面则确认有154人经埃及中转返乡。
其余约1700名获释者均为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军方拘留、未经过法院裁决的在押人员,他们多依据《非法战斗人员拘留法》被关押,此前未被正式起诉。
换俘协议实施后,以色列监狱系统的巴勒斯坦囚犯规模仍居高不下。
![]()
据巴勒斯坦囚犯协会与人权组织联合统计,目前23个以色列监狱及拘留中心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已超9100人,较2023年10月7日加沙战争爆发前的5250人增长近73%。
其中3544人处于未经审判的行政拘留状态,1200人已被定罪,另有400名未成年人和52名女性身陷囹圄。
更值得关注的是,军方管理的秘密拘留营中,仍有数量不明的加沙籍囚犯被关押,以色列方面拒绝披露其具体人数与境遇。
囚犯境遇的数据差异更显尖锐。巴勒斯坦人权组织报告显示,自战争爆发以来,已有77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
但以色列监狱管理局以“不负责逮捕和法律程序”为由拒绝公开相关数据,司法当局与国防部亦未回应数据核查请求。
这种信息不对称与特殊拘留制度密切相关:以色列依据《紧急权力法》实施的行政拘留制度,允许在缺乏确凿证据时无限期关押“安全威胁者”。
拘留令可经法院秘密审查后多次延长,被拘留者常面临“不见证据、不遇法官”的处境。
![]()
而针对加沙人员的《非法战斗人员拘留法》更简化逮捕程序,截至协议达成前,已有2673名加沙人据此被关押,此次获释的1700人正是出自这一群体。
对于囚犯身份的认知,巴以双方存在根本分歧。
巴勒斯坦社会普遍将在押者视为“反抗占领的英雄”,认为多数人因参与和平抗议或亲属关系遭牵连,所谓“激进组织关联”多为莫须有罪名。
以色列则坚持将暴力犯罪定罪者定义为“恐怖分子”,强调行政拘留等措施是“防范恐怖袭击的必要手段”,其司法部特别指出,此次获释的250名涉案人员中,不乏双手沾满平民鲜血的“重刑犯”。
目前,加沙停火第二阶段谈判已在埃及开罗启动,囚犯问题仍是核心议题之一。
人权组织呼吁在后续协议中明确剩余9100名囚犯的法律地位,要求以色列终止无限期拘留制度。
而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则表态,未来释放囚犯需以“哈马斯彻底解除武装”为前提。这场围绕“自由与安全”的博弈,正成为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变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