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军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杰出的将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战神”粟裕将军。他虽然并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院校的系统教育,最终却成为了一名开国大将。
![]()
要知道,起初,粟裕也只是一名普通的警卫员,那他究竟为什么能走上大将之路呢?其实,看看都有谁带过他,就不奇怪了。
![]()
1907年,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的枫木树脚村,一户粟姓人家迎来了一个男婴,父母给这孩子取名粟多珍。这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粟裕。
粟家在当地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有不少地,日子过得殷实,妥妥的地主家庭。粟裕的父亲是清朝末年的秀才,肚子里有墨水,打心底觉得“读书能立身”,所以从小就特别看重孩子们的教育。
按父亲的想法,粟裕该是个安安静静待在书房里啃书本的孩子,可这孩子偏偏天生爱动。小时候的粟裕,根本坐不住那些枯燥的私塾课,先生在上面讲“之乎者也”,他心里早飘到了村外的田埂上。
![]()
就算是后来进了国民学校、私立小学,他也没变成“书呆子”,总想着找机会往外跑,比起笔墨纸砚,田野间的热闹更对他的胃口。
粟裕9岁的时候,叔父看着这孩子机灵,特意让他转到自己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想着换个环境能让他收收心。
可没等安分几年,家里就搬到了会同县城,条件好了,父亲又赶紧给粟裕找了更好的学堂:先去了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打基础,后来又进了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那时候父亲还盘算着,让粟裕一路读下去,将来要么做个文职官员,要么搞学术,能在社会上有个体面的身份,不用像庄稼人那样靠天吃饭。
1923年,16岁的粟裕到了该考中学的年纪,他瞄准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这在当时可是当地响当当的好学校。凭着之前在小学打下的底子,他顺利考上了“选送生”,相当于拿到了入学的“预备资格”。
![]()
等到1925年春天,粟裕终于正式走进了这所位于常德的省立二师校园,眼看就要顺着父亲规划的“读书路”走下去。
谁也想不到,没过多久,省立二师出了大事:学校里那位主张进步思想、善待学生的校长,被反动势力暗害了。这下学校里的进步学生都面临危险,说不定哪天就会被找麻烦。
为了保护这些年轻人,组织上悄悄安排,把粟裕和其他进步学生转移到了武昌。到了武昌后,经人介绍,粟裕进了叶挺将军领导的第24师教导大队,还当上了学员班长。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粟裕放下了手里的课本,拿起了枪杆子。
![]()
他没按父亲设想的路走,反倒踏上了革命的征途,这条路上没有安稳的书桌,却藏着改变国家命运的可能。
![]()
1926年11月,刚满19岁的粟裕,在革命浪潮的感召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那时候他心里很清楚,光靠读书改变不了国家的困境,跟着组织干才是正经事。
过了大半年,他又凭着踏实的表现转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步让他从“进步青年”变成了有明确信仰的革命者。
同年8月1日,南昌城里响起了起义的枪声,粟裕也站在了队伍里,身份是起义军总指挥部的警卫队班长。别看这个职位不高,责任却重得很,要守着指挥部的大门,夜里值岗时得盯着黑漆漆的巷口,连风吹草动都不敢放过,生怕有敌人摸进来。
![]()
起义结束后,部队往潮汕方向转移,粟裕背着枪一路跟着走;后来队伍打散了,他又找到朱德、陈毅两位首长,跟着他们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的边境来回转战。
那时候条件苦到啥程度?粮食经常不够吃,有时候一天就啃两个凉红薯,鞋子磨穿了就光着脚踩在石子路上,脚底板磨得全是血泡,可他从没跟人喊过累,就这么跟着队伍硬扛,也在这些苦日子里练出了不服输的劲。
1928年1月,粟裕又跟着队伍参加了湘南起义,在乡下帮着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看着乡亲们笑逐颜开的样子,他更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
这年4月,部队往井冈山转移,粟裕第一次踏上了这片“革命圣地”。在井冈山的日子里,他常能见到毛主席、朱德同志,听他们讲怎么带兵、怎么打仗。
![]()
以前他打仗靠的是“猛冲”,到了这里才知道,原来打仗还能这么“巧”:敌人来“进剿”,就先躲进山里,等他们分散了再逐个收拾;敌人来“会剿”,就绕到他们后方去端粮仓、断补给。
粟裕把这些道理记在心里,再用到实战里,从连长做到营长,后来又升了团长,每次打反“围剿”都冲在前面,军事本事不知不觉就练得越来越硬。
从1930年12月开始,粟裕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先是当上了红64师师长,带着战士们在前线冲锋;没过多久又调任红4军参谋长,这时候他不用总冲在最前面了,而是要在指挥部里琢磨作战计划,有时候为了算准敌人的行军路线,能对着地图熬一整夜。
后来他还做过红11军参谋长、红7军团参谋长,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战役,他一次都没落下。不管是在前线带队,还是在后方制定方案,他都做得扎扎实实,就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让战士们吃亏。
1934年7月,组织上派粟裕去当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参谋长,带着队伍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一带打游击。那一路打得特别艰难,敌人追得紧,补给又跟不上,有时候刚扎下营就得赶紧转移。
![]()
到了1935年2月,他又接到命令,担任挺进师师长,和政治委员刘英一起,带着500多个战士往国民党统治的浙江腹地闯。更难的是,后来跟上级组织断了联系,成了“没娘的孩子”。
可粟裕没慌,他知道老百姓是最大的靠山,到了浙江乡下,他就跟乡亲们一起下地干活,听他们说心里话;乡亲们也愿意帮着他,帮着藏伤员、送情报。
敌人来“围剿”,他就用“敌进我进”的法子:你往我的根据地冲,我就往你的后方跑,端你的粮仓、炸你的炮楼。
就这么来回几次,不仅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还在浙南站稳了脚,开辟出了游击根据地,从战略上帮主力红军减轻了不少压力。
![]()
抗日战争胜利后,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
1945年12月,他指挥高邮战役,歼灭拒降的日伪军,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创造了条件。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7月中旬,国民党集中正规军50万人,向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奋起迎击。
在苏中战役中,粟裕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一个半月内七战七捷,歼敌5.3万余人,为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指导提供了实战经验,被中央军委作为范例通报全军。
1947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
![]()
其中,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粟裕采取“虎口拔牙”的战法,从敌战线中央割歼国民党军王牌整编第74师,挫败了其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毛主席褒奖华东野战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粟裕同陈毅一起率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进军鲁西南,指挥沙土集战役,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
1948年5月,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他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
1948年6月至7月,粟裕组织实施豫东战役,采取围城打援战法,歼敌9万余人,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9月,粟裕指挥济南战役,仅用8天时间即攻克设防坚固的济南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重兵防守的大城市的先例。
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即向中央军委建议乘胜举行淮海战役,11月8日战役发起后的第3天,他又提出扩大战役规模、在徐州附近歼灭国民党军主力的建议,为使战役发展成战略决战起了重要作用。
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共44万余人,占歼敌总数的一大部分。
1949年4月,粟裕率部作为主力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后快速突击,攻占南京,并将敌5个军围歼于郎溪、广德地区。
5月,粟裕指挥上海战役,先引蛇出洞、钳击吴淞,再乘虚而入、攻占市区,一举歼敌8个军15万余人,成功地实现了“既要歼灭守敌,又要保全上海”的目标。
![]()
新中国成立之后,粟裕历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一系列重要职位。在总参工作期间,他还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执导,提出了很多重要建议,并且提出了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
1955年9月27日,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哪怕后来受到了一些挫折,他也始终保持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军队建设的关注。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去世,享年77岁。
![]()
粟裕将军的大名,将永远镌刻在民族的丰碑上,他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并尊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