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好几家车厂的产线突然瘫痪,零部件短缺把本来还能撑45天的芯片库存,硬生生压到只够12天用。
![]()
事情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简单说,就是供应链被卡住了,卡得很突然也很彻底。先看源头:荷兰在九月对一家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动了手,把它全球资产给冻结了,理由是担心核心技术会外流。安世并不是个小玩家,它在车规级芯片里大约占了15%的市场份额,且实际生产能力很集中——有超过70%的工厂在江苏和广东。这一冻结,马上把供应链的链环割断一刀。
紧接着,中国方面有动作,商务部对安世在华的产品实施了一些出口管控,并且暂停了这些生产线大部分出货的许可。结果很直白:总部手里只有设计稿,实物发不出来。全世界的汽车零件调度表立刻乱成一团。宝马、奔驰这些新能源线先停了,整条产业链每天损失超过十亿欧元,有人算着如果到十月底还没恢复,产能可能得停三个月,上万个岗位有风险。北美的车企也开始喊话,十一月可能要减产,市场上的担心在短时间里被推到高点。
![]()
说替代很难,不是吓唬人。车规级零件要上车前得认证,这个流程复杂,通常至少要半年才能走完。意思是就算哪家厂突然能供货,也顶多能充饥,无法立刻顶替原来的供应量。结果在工厂里,装配线一停,排产单被打散,零件堆在仓库,销售和生产两头的人都在看下一步怎么过日子。厂里的中层会收到一堆来自供应商和经销商的短信、邮件,车间一线的工人则在等着被通知上岗或放假。
这事不光是安世一家闹出来的问题,背后还有更早的一条纠纷在并行。几年以前,美国开始限制高端AI芯片出口,2022年又禁止向部分市场卖A100、H100这种型号。英伟达为了继续在华做生意,推出了一个特供版叫H20,但后来有人发现这个版本里面有些设计细节让买家接受不了,导致中国多家企业停购。同时,国产替代的脚步没停,华为的昇腾910C在性价比上追近不少,价格只有对手的约十分之一,性能也在迅速追赶。这样一来,原来依赖进口的格局被撬动,替代潮起。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公开场合说,公司已经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按他说的口径,中国曾是他们芯片销售的大头,损失以每年数十亿美元计。而更难扭转的,是人才和生态:中国聚集了大约一半的AI研发人员,这种人才密度不是短时间能复制的,外头的公司如果门关了,要在这片土壤扎根难度顿增。
荷兰也被逼到了尴尬的地步。安世事件之后,国内产业界还有国际合作伙伴开始向荷兰施压。荷兰有不少企业在中国重仓,像ASML对华营收接近一半,和中国的产业链联系很深。德国、法国的一些半导体厂商也在暗地里劝荷兰政府别把事情越推越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镜头前表示,准备在这几天和中国坐下来谈谈。双方把谈判抬到部长级,但中国方面提出了明确条件:恢复闻泰科技的股东权利,并撤销对安世的资产冻结。
![]()
国内这边并不是单纯防守。被动局面反而催生了更积极的动作。华为把后续昇腾芯片的路线图拿出来,打算用集群方案去弥补单芯片上的差距。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良率被提到很高的一档,官方口径是达到了95%左右。同时阿里、字节等互联网大厂更多地在试用和部署国产算力方案。中国移动也宣布要建设以国产为主的AI计算集群。连黄仁勋也承认,中国在某些环节追得很快,差距缩小到很小的程度,尤其是人才方面的长期优势不容小觑。
现在的画面有点像一场多线拉锯战。谈判桌上,部长级代表在计算筹码和条件;厂区里,装配线的信号灯还在闪,订单和出货单叠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物流公司那边的集装箱和运单也在等待放行。任何一个环节卡壳,都可能把局部的紧张放大成整个行业的震荡。下一步要看的是谈判走向、许可恢复的节奏,以及物流能不能同步跟上。厂里的排班表、零件的到货时间表,还有那些被叫回岗或被迫待岗的员工,都在紧盯着这些动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