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余恩源:让无人车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在完成6亿美元D轮融资后,新石器无人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恩源近日在媒体沟通会上接受专访时表示,无人配送行业正从示范运营迈向规模化商业阶段。
面对行业竞争、全球化布局与创业七年的心路,他强调:“真正的智能,不是炫技,而是融入城市,让无人车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
以下内容根据媒体沟通会及专访环节整理,有删减:
问:无人配送行业在过去几年快速发展,您如何看待当前的竞争格局?
答:无人配送已经从技术验证期迈入全球范围的规模化阶段。2018年我们进入行业时几乎没有竞争者,如今赛道已初具规模,说明整个社会对无人配送的价值达成共识。
行业不会形成垄断格局,因为无人配送服务的是ToB客户,场景分布广、需求分散,单靠一家企业不可能重构整个物流体系。未来的竞争关键不在价格,而在体系化能力——算法、算力、车辆、路权、合规与运营缺一不可。我们更关注如何以更低成本、更高稳定性实现规模化落地。
问:当前新石器的无人车主要应用在哪些场景?
答:我们的无人配送车覆盖快递、中小B即时物流以及泛城配三大核心场景。快递约占40%,主要服务顺丰、京东等客户,替代原先三轮车完成“网点到驿站”中转;即时物流与泛城配约占60%,包括滴滴货运、生鲜、医药和布草等领域。
这些场景的共同点是劳动密集、夜间需求高、人力意愿低。无人车的价值在于“替人完成重复性劳动”,让人类从低价值体力工作中解放出来。我们的目标不是替代人,而是补充人,让城市物流体系实现24小时连续运转。
问:双十一期间,新石器做了哪些准备?无人车在高峰期能带来哪些改变?
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运维保障,全国服务团队全员待命,实时监控车辆运行;二是运力调度,通过智能中枢优先分配高需求网点,提升整体效率。
无人车具备24小时连续作业和恶劣天气运行能力,可有效缓解夜间与极端天气运力不足问题。通过算法优化路线,整体配送效率提升约三成,未来“爆仓”“延迟”等现象将显著减少。
问:新石器的技术是否会延伸到其他物流场景?
答:软件能力正在外溢,我们的算法可适配不同尺寸与场景。“变大”可用于城际干线物流,“变小”可覆盖室内配送,如商场、写字楼等。实验室已完成样机研发,部分资金也将投入这一方向。
我们更倾向于主动创新。许多客户无法明确提出需求,我们会将其痛点转化为产品方案,如针对装卸效率研发的自装卸设备。未来,算法和硬件将共同推动多场景智能物流体系的形成。
问:这轮融资后,公司在海外市场有哪些新的计划?
答:出海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战略。我们已经在阿联酋获得全球首张公开道路无人车牌照,并与当地国企K2签约,计划到明年底实现5000台部署,阿联酋将成为我们的“出海桥头堡”。
除中东外,我们正推进韩国、香港、东南亚与欧洲市场布局。出海的最大难点是法律和合规体系空白,各国对数据本地化要求不同,我们必须在当地建立算力与推理中心,确保模型同步。长期来看,中国无人配送技术具备全球竞争力,我们希望在更多国家建立样板市场,让“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问:您多次提到“孤零零地创业”,能否谈谈那段经历?
答:2018年我们进入无人配送时,没有先例、没有标准。那时每次见政府、见客户,都要花几个小时解释“什么是无人配送车”。最难的是说服别人相信这件事有价值。
但也正因为孤独,我们更清楚必须靠长期积累才能走通。从2021年起,我们坚持做视觉算法,行业普遍认为风险高,但我们知道要实现大规模商用,这是唯一方向。现在我们的车仅需13颗传感器,成本比同行低30%,这就是早期孤独探索的结果。
创业的孤独感不会消失,只是换了形式。如今团队规模大了,责任也更重。我们的信念是保持长期主义,把无人车真正做成城市基础设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