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柯义就叫柯义
时间:2025.10.24
地点:乌克兰哈尔科夫
从今年七月份开始,整个乌克兰的赫尔松又一次变得更加危险。
![]()
当然,这种危险是相对而言的。对于许多人来说,赫尔松本来就是乌克兰最危险、也是离前线最近的地区。而如今,危险变得更近、更频繁,也更难以预测。
无人机时代的恐惧
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战争中武器的升级——尤其是无人机的更新与大量投入使用。
无人机的生产成本降低、产量提升、攻击精度提高,使得赫尔松右岸的平民生活被彻底改变。它们不再只是袭击军队或基础设施,而是开始针对性地打击救援点,甚至是志愿者。
在新闻上,你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报道。
![]()
(昨天志愿者的车被炸,乌克兰记者被炸死)
作为机构的负责人,我自己也经历过多次遭遇俄罗斯无人机追击的场面。那种声音、那种震动,永远无法忘记。
在赫尔松开展救援工作因此变得格外艰难。可这又是我们无法放弃的事情——因为我们机构援助的主要对象,正是那些留在前线地区的老人、儿童和妇女。
在危险中坚持
![]()
目前,我们在赫尔松右岸共有五个小型志愿团队,分散在不同的区域。
每次发放食物袋之前,我都要再三叮嘱志愿者们注意安全、警惕无人机。因为就在不久前,我们的志愿者柳芭曾遭到无人机袭击;而在过去几天,又连续发生了两起严重事件——我们援助的一个小区,被俄军炮弹直接击中。
那个小区靠近第聂伯河,前线距离仅三公里。每天都能清楚地听到双方交战的炮声。如果想感受那种氛围,可以去看我之前发布的视频,里面记录了爆炸的瞬间。
当负责那片区域的志愿者斯维塔告诉我房屋被炸的消息时,我的心仍然一阵发紧。
其实在心里早已知道那里随时可能出事,但当它真正发生时,震惊与悲伤仍旧难以压抑。
我们无法阻止这一切。
他们是当地居民,是无处可去的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在那个小区,每个月为五十个家庭送去十五代食物袋。哪怕只是这样一点点,也希望能在战火之中,留下一丝温度与希望。
一年多的陪伴
被被炸的就是这个小区
我们持续援助那个小区,已经一年多了。
最初,是那里的负责人主动联系到我们机构。我第一次去时,还能开车进到社区,为居民发放食物袋。从那以后,这样的援助就成了惯例,每个月固定支持五十个家庭。
去年相对还算“安全”。至少那时,我还能亲自过去。
而到了今年,一切都变了。没有任何公交能抵达那里,只有熟悉路线、经验丰富的当地司机敢开私家车过去——因为空中的无人机太多了。
在赫尔松右岸与左岸之间,无人机几乎无处不在。白天抬头望天,常能看到它们的影子。那种持续的嗡鸣,已经刻进骨头里。
厌恶、抵触、恐惧,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难以摆脱。
![]()
对前线的孩子、妇女和老人来说,这种心理更深。
他们的世界,本就封闭又脆弱。最近那片区域被炮弹击中过,幸运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房屋破损严重。志愿者们赶去帮忙——在窗户内外钉上木板,只为了防止下一次爆炸的碎片冲进屋里。
当窗户封死的那一刻,整个房间陷入黑暗。那是他们对抗恐惧的方式。
无法离开的家
好在,这个月的食物袋我们还是顺利送达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完成一次发放,就是值得感恩的事。
第二天,志愿者阿宾娜给我发来视频——画面里是一片被炸得焦黑的土地,碎片、瓦砾、烟尘,她的邻居家就在那儿。
她说,他们算幸运的。那是一栋很小的房子,如果炮弹稍微偏一点,他们早就没了。
![]()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些人不离开?
我想说,没经历过战争的人,很难理解那种选择。
他们并不是“不愿走”,而是“走不了”。
离开意味着要面对租房、生活、找工作的重压。
政府的资源早已倾向前线,普通人的援助几乎只能靠自己。
租金、饭菜、交通、医药,每一样都要钱;可他们连下一顿饭都难以确定。
去到大城市,也不见得能找到工作——那里的开销反而更高。
于是,许多人宁愿留在废墟旁,也不愿再流浪。
![]()
还有一种更深的理由——
那是“守护”。
如果他们离开,家就真的没了。
留在这里,至少还能清理废墟、修一扇窗、盖一片瓦,维系一点属于自己的土地。
哪怕只是守在瓦砾边,那也是他们的家。
战争的继续
而现在,随着战争拖得越来越久,物资、人力、财力都在不断被消耗。
援助的力量越来越少。许多慈善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因为前线危险而被迫撤离。
从2024年起,这种趋势愈发明显。
我在视频中也多次提到——当地的居民常说:“来帮助我们的人,越来越少了。”
![]()
这样的现实,还在继续。
因为战争,还在继续。
黑暗中的光
战争让人明白,真正的勇气并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在恐惧之中仍然选择留下。
那些没有离开的居民,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危险,而是他们知道——离开意味着失去一切,而留下,至少还能守护一点生活的痕迹。
![]()
在赫尔松,每一个还在努力活着的人,都像是黑暗中的一盏小灯。
它微弱,却足以照亮一间屋、一条街、一颗心。
而我们这些志愿者,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这些灯不被风吹灭。
也许战争的尽头遥远,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去送一袋食物、修一扇窗、安慰一个哭泣的孩子,
人性就没有被炸碎。
哪怕世界被炮火撕裂,仍会有人——在废墟之间,继续点燃希望。
![]()
我是身在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一名中国志愿者,也是乌克兰慈善机构的负责人——柯义。
我用文字记录这片土地的真实与希望。如果您愿意,请关注、点赞并转发。这一份支持,将是我坚持写下去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