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的支持,上期的留言,后台的私信,我都有认真学习。工作之余,我抽时间继续整理了一些心得,之前跟大家聊了揣穴、守气和辨证的门道,其实这十年里,还有个更大的坎 —— 怎么把书本上学的 “死知识”,变成临床能应对各种情况的 “活本事”。刚开始我总以为,把穴位歌诀背熟、把针法步骤记牢,就能看好病,结果每次遇到 “不按常理出牌” 的病人,就手忙脚乱。今天就接着唠唠,我是怎么从 “照本宣科” 的新手,慢慢体会学会 “见招拆招” 的,还有那些藏在 “意外” 里的学问。
![]()
先说说 “穴位的灵活用法”,以前我总觉得 “穴位就该治对应的病”,比如合谷治牙疼、内关治心慌,直到有次遇到个特殊的病人。那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说 “右手麻得厉害,拿筷子都费劲”,我按课本上的说法,扎了曲池、手三里,留针二十分钟,她还是说 “没感觉,麻得更厉害了”。我当时就慌了,赶紧去问老师,老师过来捏了捏阿姨的脖子,说 “你看看她的颈椎,这么僵,手麻是颈椎压的,光扎胳膊能行吗?” 说着就给阿姨扎了风池、天柱,还在大椎穴上拔了罐,没十分钟,阿姨就说 “哎!手不麻了,能握拳了”。
后来老师跟我说:“很多病看起来是这儿疼,其实根在别的地方,就像树叶子黄了,不一定是叶子的问题,可能是根坏了。” 这话我琢磨了好久,后来遇到手麻、脚麻的病人,我都会先摸一摸他们的颈椎、腰椎,看看是不是神经受压。有次来了个小伙子,说 “左脚麻,走路像踩在棉花上”,我摸他的腰椎,发现 L4-L5 的位置有压痛,就扎了肾俞、大肠俞,还加了环跳穴,留针半小时,他说 “麻劲轻了,能感觉到地面了”。现在我才明白,穴位不是孤立的,得找到病的 “根”,才能扎对地方。
![]()
再聊聊 “针法的轻重”,我以前总觉得 “扎得越深越好,越重越有效”,结果好几次把病人扎疼了。有次给一个小姑娘扎合谷,为了 “得气”,我使劲往深扎,小姑娘疼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说 “医生,能不能轻一点?” 我当时还挺委屈,觉得 “不扎深怎么会有效果”。后来老师看到了,说 “你以为扎得深就好?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小姑娘皮薄肉嫩,你扎那么深,不疼才怪!” 说着就把针退了一点,轻轻捻了捻,小姑娘立马说 “不疼了,有酸胀感了”。
从那以后,我开始注意针法的轻重:年轻人气血足,可以稍重一点;老年人气血虚,得轻一点,甚至用 “浮刺”(只扎在皮下);小孩皮肤嫩,更得轻,有时候用 “点刺”(快速进针快速出针)就行。有次给一个七十多岁的大爷扎足三里,我用了浮刺,刚扎进去,大爷就说 “有感觉了,腿肚子有点酸”,留针二十分钟,他说 “扎完腿都有劲了”。这事儿让我明白,针灸不是 “用劲”,是 “用心”,得根据病人的体质调整针法,就像给花浇水,有的花喜水,有的花怕涝,不能一概而论。
还有 “艾灸的讲究”,我以前觉得 “艾灸不就是把艾条点着,对着穴位烤吗?” 结果有次给一个病人艾灸关元穴,烤了十分钟,病人说 “烫得受不了”,我赶紧把艾条拿开,一看,病人的皮肤都红了。后来老师跟我说:“艾灸不是越烫越好,得‘温而不烫’,让热气慢慢渗进去,不然就成了‘烤肉’了。” 说着就教我 “悬灸法”—— 把艾条离皮肤三厘米左右,轻轻晃动,让热气均匀地烤在穴位上,还得时不时问病人 “烫不烫?”
![]()
后来我给病人艾灸,都会用悬灸法,还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时间:寒重的病人,艾灸时间长一点(比如二十分钟);体质虚的病人,时间短一点(比如十分钟)。有次来了个小姑娘,说 “痛经得厉害,腰都直不起来”,我给她艾灸了关元、气海穴,用了悬灸法,烤了十五分钟,她就说 “肚子暖暖的,不那么疼了”。留针的时候,我还在她的腰上贴了艾灸贴,让热气持续渗进去,她走的时候说 “下次来月经,还来找你艾灸”。现在我才明白,艾灸也是门学问,得 “恰到好处”,不然不仅没效果,还会烫伤病人。
再说说 “应对突发情况”,临床久了,总会遇到一些 “意外”,比如晕针、弯针、滞针,这些都得靠经验积累。有次给一个小伙子扎针,刚扎进去,他突然说 “头晕、恶心,想睡觉”,我立马想起老师说的晕针处理方法,赶紧把针退了一点,让他平躺,给她递了杯温水,还掐了他的人中穴,没两分钟,他就说 “不晕了,就是有点乏力”。后来我问他 “是不是没吃饭?” 他说 “早上赶时间,没吃早饭”,我才知道,晕针很多时候是因为病人空腹、紧张、疲劳,所以现在我每次扎针前,都会问病人 “吃饭了吗?最近休息得怎么样?”
还有次遇到滞针(针在穴位里拔不出来),给一个大爷扎足三里,留针二十分钟后,想拔针,结果针拔不出来,我当时慌了,赶紧叫老师。老师过来一看,说 “你留针的时候没注意,病人动了腿,针柄转了,所以拔不出来”,说着就用手指轻轻按揉穴位周围,边揉边轻轻转动针柄,没一会儿,针就拔出来了。后来老师跟我说:“滞针不可怕,别硬拔,先按揉穴位,让肌肉放松,再轻轻转动针柄,就能拔出来了。” 从那以后,我留针的时候,都会提醒病人 “别乱动,尤其是扎了四肢的针,动了容易滞针”。
最后想跟新人说几句实在话:学针灸别着急 “上手”,先把基础打牢,比如经络、穴位、辨证,这些都是 “内功”,内功练好了,外功才能学好;跟诊的时候别光看,要多问、多记、多动手,老师让你递针、备棉球,别觉得麻烦,这些都是在积累经验;遇到不懂的,别不好意思问,老师都喜欢勤学好问的学生,你问一句,可能就少走很多弯路。
这十年,我从 “照本宣科” 的新手,到能初步体会“见招拆招” 的临床医生,最大的感悟就是:针灸不是一门冷冰冰的技术,是一门有温度的学问,得用心去感受病人的痛苦,用心去调整针法,用心去琢磨病情。
那些在我成长路上帮助过我的名作,也给大家推荐一本,希望对你也有帮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叙叙,成长路上都有哪些体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