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实地寻访,听见基层医声
辽宁省沈阳市 马院长
图文\\蓝浅青时
如果有人告诉你,正常成年人的骨骼数量远不止206块,而要再翻个倍儿时。你一定会觉得这个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
![]()
我刚听说的时候,觉得这是个狂人,敢反驳权威本身就是一种“狂”。今年初秋,我们在沈阳见到了这个人称马院长的“正骨狂人”。
火车站出站口往前两百米,再过一个大十字路口,便是马院长的堂口。
推开大门,里间传出一声盖过一声的惨叫,让我们抬起的脚顿在了半空,不能一直悬着就继续跨进去,只见一群人将一张简易床围得水泄不通,不大的房间里陈设简单,奇怪的是这里居然没有任何治疗仪器和设备,甚至连药柜都没有。我们面面相觑,这狂人是用啥治好那些连医院都无可奈何,甚至十八般武艺上完也查不出个子丑寅卯的疑难杂症的?
![]()
人群中,我们终于看清了被围在中央的马院长。敦实黝黑,寸头夹杂着银茬,那双手骇人,每截指关节处凸起一个大茧子,像长出了一粒芸豆,马院长正蹬着马步,摁住一位老汉的腰眼,一发力,骨节间的“芸豆”便深深嵌入肌肉纹理,只听骨头里发出“咔咔”的声响,待那声惨呼化作一声舒畅的长叹,人群散开些许,我们才得以上前。
我指着他的手问:“您摁患者的时候,自己疼吗?”马院长搓着手腼腆地笑了笑:“他承受多大力,我得承受多大力。我俩是相对的,自己也疼,那你跟谁说去?挺着呗。”
正说着,两位五十多岁的阿姨风风火火地走进来,带进一股子海蛎子味儿的大连腔。"哎呀妈呀,马院长你可不知道,我这老腰现在能扛二十斤海带上五楼都不带喘的!"走在前面的胖阿姨,嗓门亮得能震碎玻璃。
“马院长,我儿子正在给我办护照,我这趟来检查完了,就带我出去玩玩,这十几年因为这病哪儿也没去,现在总算可以出去旅游了哈哈。”这位阿姨眉飞色舞,周遭的气氛也跟着欢乐起来。
我趁机说想要采访一下阿姨,一听我们要记录她的故事,立马拍着大腿拉开架势:"闺女你是不知道啊!以前那叫一个疼——天天疼,特别是天气一冷就更加难受,一下地就抽筋儿,走路三步一趔趄,羽绒服都摔得毛都蹦出来了!医院啥核磁都做了,说万不得已可以手术。可我这一身毛病从颈椎到腰椎,医生指着一片子说'这儿突出那儿增生',我瞅着跟地图似的,哪跟哪都分不清!"
她指着马院长的手说:"人家可不一样!手这么一搭,就这地方,当初错位牵得我整条腿麻了半年的拧巴骨头,他就这么一摁,咔吧咔吧,一下子就归位了,有支撑了!"她模仿着骨节归位的脆响,眼里闪着光,"当时就觉得腰杆子突然有支撑了,像散了架的板凳重新楔紧了榫头!"
旁边稍微瘦一点的阿姨凑过来补充:"我姐现在能小跑了!去年这时候她摔得骨折,现在天天去海边赶海。"她撩起胖阿姨的裤腿,露出隐隐发亮的疤痕,"马院长给正完骨,连老伤都顺带了!"
阿姨的描述更加深了我对马院长手法的好奇,这骨骼到了他手里真能像积木一样听话,说规整就规整啦?带着一肚子疑问,等到下班,我才得以和马院长好好说上话。
![]()
在简陋的工作室里,马院长摊开那双挂着芸豆的手掌,突然抛出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问题:“你知道为什么骨伤的人,很多会留下终身后遗症吗?”他目光如炬:“X光片上骨骼严丝合缝,医生都说恢复完美。可患者就是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奔跑——因为仪器看不见骨缝间的微妙偏移。”
他让我触摸他的腕骨:“课本说这是八块腕骨,但在我手里,每块都能再分出两三个活动单元。”这双能感知0.1毫米偏移的手,传承自二十一代人的摸索。如今他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练功,卧推100公斤的重量,练中国武术和丹田发力,只为在瞬间爆发“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儿。
“正骨不是蛮力,是时空的艺术。”他示范时如太极推手,一肘抵住模拟的骶骨,一膝轻顶股骨。这招传承自《医宗金鉴》的“拔伸牵引”,需在肌肉放松的呼吸间隙发力。去年他治愈那位骨盆错位的木匠,正是用这种“筋骨并重”的理念——当骨骼归位,被压迫的神经如同解开水管的扭结,气血自然畅通。
他拾起桌上一副泛黄的骨骼模型,指尖轻叩骶骨裂缝:“你看,这里教科书说是五块融合的骨头。但活人呼吸时,每道骨缝都在微动。”恰如《理伤续断方》所言“骨错缝、筋出槽”,那些仪器照不出的微妙移位,正是患者阴雨天隐痛,或者天气边冷后关节骨骼疼痛的根源!”
去年寒冬,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是被工友架着胳膊挪进来的,右半边身子完全不敢着力,每移动一寸,额头就渗出细密的冷汗。他是城南工地的木匠,半年前从脚手架跌落,从此走上了漫漫求医路。
受伤后,他的骨盆区域持续出现剧烈疼痛,尤其在活动或移动时加剧,右腿麻木无力如同假肢。最折磨的是夜晚——只要平躺超过五分钟,腰骶处便出现钻心刺痛,并向右腿放射,被迫整夜趴睡在餐桌旁。
他辗转三家医院,CT、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均显示“未见明显异常”。有医生怀疑是心理因素导致的疼痛放大,这让他倍感屈辱:“我清楚是骨头里的痛,怎么就成了胡思乱想?”
半年间,他的体重下降二十多斤,工友描述他“走路时身体倾斜,两侧臀部明显不对称”。
马院长未看影像报告,而是让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他发现患者左侧骨盆明显旋转移位,这也是为什么患者感到髋关节活动受限,并出现行走障碍和跛行。马院长一肘抵住患者错位的骶骨,一膝轻顶其股骨,如太极推手般缓缓发力。他提醒道:“会有点疼,忍着点。骨头错位好比家具榫卯脱开,找准角度就能回去。”
随着马院长腰胯一个极细微的抖动,治疗室内响起清脆的“咔嗒”声。患者浑身一颤,短促的惊呼脱口而出。这声声响,意味着错位的关节可能得到了纠正,软组织所受的异常压力和牵拉得以减轻。马院长深吸一口气,抖了抖发麻的手腕——正骨师需承受与患者同等的反作用力。
治疗后,患者被搀扶下地。他左脚先试探着落地,然后右脚缓缓跟上——这是半年来他独立迈出的第一步。虽然步伐仍显蹒跚,但原本歪斜的身体明显挺直了许多。马院长叮嘱道:“今天能走三步就是胜利,明天三十步,后天三百步。”
![]()
一周后复查时,患者已能拄拐独立行走。最让他感动的是终于能平躺入睡:“躺下的那一刻,我媳妇都哭了。”马院长指出关键所在:“医院查不出,因为错位不在主要椎体,而在骨盆的微动关节。影像学看不清这些缝隙,但手能摸到气血不通形成的板结。让骨头归位,身体自己就会修复。”
此病例生动展现了马院长医术的精髓:以手为眼,洞察仪器难以捕捉的细微错位;以柔克刚,用精准的巧劲解开骨骼的力学死结;更重要的是,让被疼痛夺去尊严的人,重获站立的力量与希望。
暮色透过窗棂,在马院长掌心投下细碎的金斑。他看着自己这双布满芸豆老茧的手:"人骨如榫卯。"
何尝不是?正骨不是对抗疼痛,是请迷途的骨头回家。让每处偏移归位,气血自然畅通,这本就是祖先传了二十一世的朴素道理。这里有生命的韧度,时光的密语,以及中国人关于"归位"的永恒智慧:让错位的回归本位,让扭曲的重获舒展,这才是治愈最古老的尊严。
医者镜像有诗赞曰:
谁言骨相止春秋,微动筋骸辨末流。
掌嵌芸豆驱沉痼,声彻穹苍解痛忧。
散木重楔榫卯力,斜躯再踏海天舟。
千年手法薪传处,尽使畸零返本休。
#老中医 #传统文化 #传承 #全国寻访 #好医生
(为保护隐私,文中患者皆为化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