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审批开启“极速模式”:三条战略大通道提速背后的中国效率。
再也不用苦等!高铁审批提速,沿线居民期盼早日通车。
是什么让高铁审批摆脱“马拉松”?这三条线路透露关键信号。
跨越三省协调难?审批照样两个月!这些高铁项目打破固有认知。
五年变五个月!广清永、阜黄、太绥高铁如何改写审批纪录?
![]()
一项关于高铁项目推进效率的变革正在静悄悄地进行,其速度之快可能远超许多人的想象。曾几何时,一条国家干线铁路从预可研审查到可研审查,花费一年以上时间是常态,倘若遇到跨省协调或线路争议,流程拖上数年也并非新鲜事。然而,这一固有节奏正在被打破。近期,广清永高铁、阜黄高铁、太绥高铁这三个备受瞩目的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了前期工作中的关键跨越,将审批周期从“年”的单位大幅压缩至“月”,展现出中国基建领域全新的推进效率。
广清永高铁的进展令人瞩目。作为国家“粤港澳一成渝主轴”的关键组成部分,这条高铁北起湖南永州,南至广州白云区,设计时速350公里,对于缓解京广高铁压力、完善大湾区北上通道具有战略意义。该项目在2023年5月由国铁集团正式启动勘察设计招标,同年年底即召开预可研审查会议。而更关键的是,到了2024年5月,项目的可研审查会议便在广州组织召开。这意味着,从预可研到可研这一关键阶段,广清永高铁仅用了约5个月时间。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可研修编和初步设计阶段,湖南段的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也已启动,为2026年实质性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效率的背后,是前期工作环节的紧密衔接与并联推进,改变了以往“串联”式等待的旧模式。
![]()
如果说广清永高铁5个月的速度已让人眼前一亮,那么阜阳至黄冈高铁的进展则堪称“闪电速度”。阜黄高铁是国家高铁干线京港(台)通道的重要西线工程,虽然其预可研报告编制工作早已完成,但前期论证历时较长。转机出现在2024年,项目被纳入国家重大交通工程予以重点推动后,前期工作立刻进入快车道。2024年7月完成预可研审查,同年9月即召开可研审查会议,中间间隔仅约2个月,这样的速度在我国跨省高铁项目中极为罕见。该项目连接安徽、河南、湖北三省,总长超300公里,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其快速推进对完善中部地区交通格局、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影响深远。河南段已完成可研批复前置要件的招标工作,展现了地方层面与国铁集团的高效协同。
同样展现出惊人效率的还有太原至绥德的太绥高铁。该项目已于2024年7月通过预可研审查,而根据吕梁市方面的公开信息,9月时项目已在进行可研评审。这同样是一个约2个月完成关键节点跨越的案例。太绥高铁新建线路长约239公里,是打通山西中部至陕西北部的重要通道,对带动吕梁等革命老区发展至关重要。在线路规划上,地方诉求得到了积极回应,例如为更好地服务吕梁地区发展和汾阳、孝义等城市,计划设立杏花村站,这体现了项目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
![]()
这些项目前期工作的全面提速,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项目管理精益化的一个缩影。审批提速的核心动力源于工作机制的优化与创新。过去,预可研、可研及各项前置专题评估往往按部就班、依次进行,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都会影响整体进度。现在,越来越多的项目尝试“并联”工作法,在预可研阶段就提前介入、同步开展部分可研阶段甚至初步设计阶段的前置要件编制工作,如环评、水保、用地预审等,从而为后续审批节约出大量时间。高效的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是另一大关键。对于阜黄、太绥这类涉及多个省级行政区的项目,由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明确标准、分担责任,有效减少了过去因地方诉求不同而产生的“扯皮”和内耗,形成了推进合力。
这种速度的提升,最终惠及的是沿线数千万的民众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早立项、更早开工、更早建成,意味着相关地区能更早接入国家高铁网络,享受时空距离压缩后带来的发展红利——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将更加便捷,区域经济格局有望得到重塑。可以说,高铁审批的“极速模式”,映射出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求的“中国效率”。随着这些项目的持续推进,我们有望看到中国高铁网络进一步加密、完善,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支撑。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种高效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并确保工程质量和运营效益,让每一寸铁轨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