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2025 年 10 月 24 日上午 9 时,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内哀乐低回,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式举行。从凌晨四五点开始,自发赶来的市民便从城市各处汇聚于此,有人捧着印满先生生平的纪念册,有人怀揣鲜花,老少相携的队伍在秋风中延伸数十米,每个人的神情都肃穆沉重,只为送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擘最后一程。
![]()
礼堂正厅的景象令人动容:“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 的黑底白字高悬,先生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环绕的灵台中央,一袭五星红旗覆身 —— 这抹鲜红,是对他 “归根清华、报效家国” 一生的最高认可。
![]()
家属队列站在左侧迎接吊唁者,49 岁的翁帆身着黑衣、短发齐整,稳稳站在家属位的首位,身形单薄却挺直。她的双眼红肿,脸上写满化不开的哀伤,偶尔望向灵台的眼神里,藏着 21 年朝夕相伴的深切不舍,那个被杨振宁呵护多年的身影,此刻正以最坚定的姿态送别挚爱。
![]()
在翁帆身后,杨振宁的三个子女并肩而立,神情同样哀痛不已。长子杨光诺身形挺拔,作为深耕计算机领域的工程师,他平日里总以理性见长,此刻却难掩眼眶泛红,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仿佛在克制内心的翻涌;次子杨光宇低头垂目,这位专攻化学的学者默默伫立,指尖轻触衣角,悲伤都藏在了沉默里;幼女杨又礼站在兄长身侧,作为医者见惯了生离死别,却仍难抵至亲离世的痛,眼眶始终湿润着。三人紧紧跟在翁帆身后,彼此间的距离很近,这份站位里,藏着家人对翁帆 21 年守护的全然认可。
![]()
这三个子女,是杨振宁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所育,各自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杨光诺成为电脑工程师,延续着家族的钻研基因;杨光宇深耕化学领域,成就斐然;杨又礼则披上白大褂,以医者仁心践行使命。他们自幼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父亲的谦逊与坚守早已刻进骨子里 ——1957 年,35 岁的杨振宁捧起诺贝尔奖章时,在斯德哥尔摩的颁奖礼上特意念出父亲杨武之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的诗句,这份家风也影响了子女一生。
![]()
上午 11 时,清华大学官方发文悼念,字里行间满是敬意:“学校全体领导、师生与社会各界人士前往送别,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这所他倾注晚年心血的校园,见证了他与翁帆的许多时光 —— 在清华园的 “归根居” 里,翁帆用 21 年光阴将世俗非议淬炼成传奇:她会在杨振宁研究手稿至深夜时递上热茶,会在生活琐事中默默支撑,更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全程陪伴。而杨家子女对翁帆的接纳,从各异却温暖的称谓中便可见一斑:“翁女士” 的礼节、“小翁” 的亲切、“帆帆” 的依赖,皆是时光沉淀的温情。
![]()
告别仪式接近尾声,吊唁者陆续散去,翁帆仍站在原地,与杨振宁的子女们静静伫立。秋风穿过礼堂的窗棂,吹动灵台旁的白花,也吹动了纪念册上先生的生平简介 —— 从合肥四古巷的少年,到西南联大煤油灯下的学子,再到改变物理史的巨擘,他的一生早已写满荣光。而此刻,家属们脸上的哀痛与相守,或许是对这位智者最深情的告别:他留下的不仅是科学遗产,还有跨越时光的爱与温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