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第77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图书以不断拓展的出版内容和创新的表达形式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的目光。书展还举办了“中国青年作家如何被世界看见”的对谈活动,出版多部纪实旅行作品的80后青年作家刘子超用英文与德国汉学家、翻译家及观众进行对谈。
![]()
作为北京单向街公益基金会首届“水手计划”入选者、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非虚构作家之一的刘子超,在书展上与德国汉学家马海默(Marc Hermann)、奥地利德语译者魏妮妮(Leonie Weidel)及中国出版人彭伦围绕“中国青年作家如何被世界看见”展开了对谈。
刘子超在回答马海默的问题时说:“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作家把个体经验与更广阔的文化、历史语境相连,在不断的旅行中理解他们居住地之外的世界。我觉得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这说明,中国的非虚构写作正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具内省性,也更开放于世界。我期待看到中文写作穿越语言与国界,走得更远。”
![]()
这是“水手计划”在本次书展参与的活动之一。在中国联合展台的单向街基金会展区中,观众可以看到“水手计划”历年入选者的代表作品、出版物及项目成果,包括刘子超、柏琳、郭爽、吕晓宇、林雪虹等“水手”的创作,以及呈现项目成果的文学期刊《单读》合集。“水手计划”发起人许知远的《十三邀:行动即答案》、项目发起人之一吴琦与学者项飙合著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亦同时展出,勾勒出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谱系与文化探索。
与会嘉宾认为,这些青年创作者以多元的叙事方式与开放的文化视野,正在构建中国视角下的世界新图景。要让更多国际读者读到这些作品,作家、译者、出版机构与公共文化机构需要携手,建立创新而持久的合作机制。
在马海默看来,德国学术界应该和出版界紧密合作,寻找到愿意出版更具世界视野的中国青年作家作品的出版社,打破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呈现出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像刘子超这样的青年作家,能够为呈现更完整的中国文学图景作出贡献。
“中国青年作家要获得国际影响,必须经由专业出版社版权部门、文学经纪人、译者相互配合,以符合国际出版界惯例的专业方式向世界各国出版社推广,进而选择对作品真正有热情的专业编辑合作。在这些过程中,作家也应理解各个环节的专业性,慎重选择作品版权授权的合作伙伴,成为整个作品推广团队中的一分子,”彭伦说。
![]()
“水手计划”由单向街基金会于2018年发起,迄今已支持近30位青年作家、艺术家与学者在世界各地开展创作,通过田野调查与实地考察深入不同社群与文化,展开跨学科、跨语境的探索,深描出不同群体所面临的复杂境况。项目从非虚构写作出发,逐步延伸至摄影和其他当代艺术领域,未来还将拓展至建筑、播客等创作形式,持续推动中国青年创作者在更广阔的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发声。
“在全球文化交流不断重塑的当下,中国青年创作者正以独立而开放的姿态,走出国门,书写世界,如今,他们的行动也正在被世界看见和关注。” 单向街基金会创办人许楠说。
![]()
此次亮相法兰克福书展,是“水手计划”首次以整体形式呈现在国际舞台上。作为跨语言交流的合作伙伴,科大讯飞为对谈与研讨活动提供了翻译支持,帮助各国创作者以更自然的语言表达,进行更深入的沟通,让思想与文化在“浩海”中激起真实的共鸣。
责任编辑:梁燕(EN0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