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东 | 红色朱村的“三色梦”

0
分享至


蒙山巍巍,沂水滔滔。晨光熹微中,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安然静卧于青山绿水间。村口巨石上,“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十个大字熠熠生辉,见证着这片红色热土的今昔巨变。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考察,他深情嘱托:“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殷殷嘱托,化作奋进力量。今日朱村以实干作答:村集体收入达800万元,是2013年的30倍,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3.5万元。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徐徐铺展。

红色铸魂,薪火相传映初心。朱村,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作为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被誉为滨海“小延安”,“枪声就是命令”曾从这里响彻沂蒙。如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老区人民在新征程上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时代荣光。

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青年讲解员王书晴将那段烽火岁月娓娓道来。“我们通过实景演出、支前体验等方式,让红色历史走进生活,变得可触可感。”去年,朱村接待游客量突破60万人次,其中90后、00后占比达七成,红色基因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更令人动容的是,“第一碗饺子敬先烈”的年俗已延续八十一载。这项朴素而庄严的仪式,早已融入村民血脉,化作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信仰。

绿色蝶变,产业融合焕新颜。从柳编非遗到智慧农业,从线下集市到云端直播,朱村的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绿色发展的底色越擦越亮。

柳编车间里,村民们巧手翻飞,将一根根柳条编织成造型各异的精美工艺品。临沭柳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逾千年历史。如今,它已形成从种植、加工到出口创汇的完整产业链,带动7000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智慧农业大棚内,水肥一体化系统对玫瑰、葡萄等经济作物精准滴灌。返乡青年王彦慧在田间架起手机,将劳作现场变成直播现场。“过去在外奔波打工,现在回乡发展,这30亩猕猴桃年收入能有30多万元,还能照顾一家老小。”言谈间,她的笑容里洋溢着扎根家乡的安稳与对未来的憧憬。

如今,以柳编工艺、智慧农业、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三大绿色支柱产业,共同撑起了朱村振兴的坚实骨架。欧拉公司的柳编展厅内商客云集,林下经济区中游人如织,电商直播间里,特色农产品正“飞”往全国各地。

金色共富,片区联动谱新篇。遵循临沂市委“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临沭县以朱村为核心引擎,创新实践“一村带九村”协调发展模式,高标准建设“好日子”示范区,布局“五馆四区三基地”,拓展乡村旅游业态,并通过多方合作聚力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了片区内的资源共享、品牌共塑、互利共赢。

在示范区的“好日子超市”,村民正用平日积攒的文明积分兑换商品。“村里分红年年涨,这回准备带老人孩子去旅游!”村民王峰喜笑颜开。他在景区担任保安,土地入股有稳定分红,还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多元化的收入渠道,让他家的日子节节攀高。

“我们坚持片区联动、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的发展思路,旨在以先富带动后富,扎实稳健地推进共同富裕。”“好日子”示范区党委副书记高李明介绍。数据显示,示范区已成功整合盘活土地1.1万亩,实施跨村联建项目16个,年总产值突破3.4亿元。

新征程,再出发。朱村的干部群众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化为“走在前、开新局”的磅礴力量。这片红色热土的变迁,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立起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朱村标杆。老区人民正携手并肩,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迈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国情 incentive-icons
中国国情
中国网国情
19609文章数 12431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