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一场看似毫无悬念的国际投票,最终在关键时刻上演惊天反转。
特朗普政府彻底撕下伪装,放出狠话:任何支持该提案的国家都将面临严厉制裁!
这究竟是维护全球公平的规则博弈,还是又一次赤裸裸的霸权行径?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美国的“政治突袭”
2025年10月17日,伦敦国际海事组织总部内气氛凝重。
一项历经多年磋商、旨在推动全球航运业减排的碳税框架——“IMO净零方案”,未能如期通过表决,而是被正式延期一年审议。
这一结果令众多观察家震惊,毕竟此前已有超过六十个国家公开表态支持该计划。
![]()
早在当年4月举行的初步投票中,局势已十分明朗:63国投下赞成票。
其中包括中国、欧盟全体成员国、日本以及印度等世界主要航运力量。
反对阵营仅有16国,基本为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依赖化石能源出口的经济体。
![]()
而当时,美国的态度尚显模糊,既未明确反对,也未加入支持行列。
然而到了10月10日,距离最终决策仅剩七天之际,华盛顿突然出手发难。
![]()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交通部长沃尔什与能源部长史密斯联合签署声明,强硬警告各国不得支持碳税机制。
威胁手段包括禁止相关国家船舶进入美国港口、大幅上调停泊费用、限制关键官员赴美签证资格,并将推动该政策的人员列入制裁黑名单。
特朗普本人亦亲自下场,在其社交平台上痛批此方案为“披着环保外衣的全球勒索行动”。
![]()
次日,国务院再度加码,宣称这项倡议实则是“欧洲主导的新殖民式经济控制工具”。
此类极具压迫性的外交施压迅速动摇了原本团结的支持联盟。
![]()
菲律宾作为全球最大海员输出国,曾在4月坚定支持碳税改革,此次却选择保持沉默。
阿根廷和新加坡则悄然转变立场,一些高度依赖美国旅游市场的加勒比岛国更是完全噤声。
![]()
当然,并非所有国家都屈服于压力。
欧盟与英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将继续全力推进碳定价机制。
国际航运公会牵头47个成员国发布公开信,呼吁各国坚守气候承诺,拒绝屈从单边胁迫。
![]()
中国反应尤为果断:宣布自10月14日起对所有美国籍商船征收特别港务附加费,此举明显是对美方威胁的精准反制。
尽管谈判现场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但各方僵持不下,无法达成共识。
最终,大会只能无奈决定将议案推迟至明年重新讨论。
![]()
特朗普的政治算盘
美国为何不惜破坏国际协作也要阻挠此项提案?答案需从其国内产业格局切入分析。
若只听白宫官方说辞,似乎是在捍卫普通美国民众的利益不受“跨国征税”侵害。
卢比奥声称:“我们成功阻止了一场由联合国发起、针对美国家庭钱包的大规模掠夺。”
![]()
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细究之下却经不起推敲。
事实上,美国在绿色船舶技术研发方面,已明显落后于中国与欧洲先进企业。
一旦全球碳税落地实施,美国船运公司因技术滞后将面临巨额排放罚款。
![]()
而早已完成低碳转型的中欧航运巨头,则可凭借清洁舰队获得更强竞争力,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对特朗普政府而言,这无异于亲手为对手铺路,削弱本国企业的生存空间。
更深层动因,则植根于美国国内政治生态。
![]()
其核心支持群体中,包含大量来自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行业的利益集团领袖。
这些传统能源巨头自然不愿看到清洁能源加速普及,进而冲击自身垄断地位。
![]()
特朗普必须向这些金主展示强硬姿态,同时在国内塑造“捍卫国家主权”的英雄形象。
因此,这场国际会议被精心包装成一次国内政治表演秀。
![]()
他真正关心的并非环保成效或经济合理性,而是能否讲出一个让选民买账的故事:
外国势力企图联手榨取美国财富,而我挺身而出,把他们挡在国门之外。
至于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航运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即将到来的大选面前,统统退居次席。
![]()
被撕裂的行业秩序
美国此次突袭所引发的震荡,远超一次投票延期本身所能涵盖的范围。
最直接的后果是航运产业链内部出现严重分化。
那些提前布局新能源动力系统、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的大型航运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
他们当初的投资逻辑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碳税将成为强制性成本,高排放者将失去市场优势。
如今政策悬而未决,前期投入回报周期被迫拉长,战略规划亟待调整。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仍在使用老旧燃油船只的传统运营商反而如释重负。
希腊多家历史悠久的航运家族公开表示,原定碳税标准“过于激进”,可能导致运费飙升,冲击全球供应链稳定。
美国的干预客观上为他们赢得了喘息之机,得以继续沿用低成本但高污染的运营模式。
![]()
受到打击最大的,是一批专注于绿色燃料创新的初创科技企业。
过去数年间,全球涌现出数十家致力于生产绿氢、生物甲醇及合成氨燃料的新创公司。
它们的商业模型完全依托于未来碳价上涨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爆发。
![]()
不少企业已与主流船东签订长期供应意向书,准备大规模投产。
如今政策推迟,资本市场信心骤降,订单纷纷搁置,部分企业恐难撑过下一个财政年度。
但比产业割裂更令人忧虑的,是本次事件暴露出来的国际合作信任危机。
![]()
国际海事组织成立七十余年来,始终以协商一致原则制定全球航运规范。
而此次美国的做法实质上传递出一种危险信号:只要实力足够强大,就可以单方面推翻集体决议。
尽管秘书长多明戈斯强调:“即便美国不参与,其他国家仍可独立执行碳排放监管。”
![]()
但现实是,缺少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的配合,任何国际规则都将大打折扣,执行力堪忧。
令人扼腕的是,气候变暖本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挑战。
可在短期国家利益面前,这种全球共识显得异常脆弱,一触即碎。
![]()
更值得警惕的是,倘若各大国纷纷效仿,动辄以经济制裁或外交施压来否决不符合己方利益的国际协议。
那么诸如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这样的多边平台,还有何存在意义?
这一次,美国挡住的不只是一个税收机制的设计蓝图,更是全球协同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进程。
这种以牺牲长远未来换取眼前政治红利的行为,终将付出难以估量的历史代价。
![]()
结语
从航运碳税遭强行搁置这一事件可见,美国根深蒂固的霸权思维仍未褪色。当全世界正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灾难时,美国却为维护自身短期利益公然践踏国际共识。这种行径不仅侵蚀了多边合作的信任基础,更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极端漠视。今日可用制裁逼退碳税,明日便可依样画葫芦瓦解其他全球治理机制。若放任此类行为蔓延,国际秩序的根基必将逐步崩塌。
![]()
参考文献:1. 新浪财经-2025-10-18——《“IMO净零框架”投票推迟一年|航运界》2. 中国船东协会-2025-10-17——《“IMO净零框架” 投票,结果难产!》3. 新浪财经-2025-10-17——《特朗普施压下 国际海事组织推迟船舶排放收费计划表决》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