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刚发话——
“严禁手机进课堂”“平台别给学生推送焦虑内容”“回家一起息屏”。
家长群瞬间炸锅:
“太好了,终于有理由没收手机!”
“万一老师布置线上作业咋办?”
“我怕他偷偷刷短视频到半夜。”
我看完文件,没转发,也没吼娃,先翻了翻自己的屏幕使用时间——
乖乖,7小时25分,比娃还多俩小时。
那一刻,脸有点疼。
昨晚,我照规矩把全家手机放进竹篮,宣布:“谁碰谁是狗。”
娃乖乖去写作业,我顺手拿起iPad,想回个邮件,结果一滑就进了短视频。
十五分钟后,耳边传来娃的声音:“妈,你咋先汪了?”
![]()
我尴尬地关掉屏幕,突然懂了:
孩子不是被手机打败的,是被大人“双标”打败的。
自己都在刷,却吼他别玩,换谁都不服。
文件里有一条我特别喜欢——“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息屏”。
划重点:共同。
说白了,平台要整改,学校要管理,可家庭也得跟上。
否则,大人抱着手机刷“教育干货”,转头吼娃“别看短视频”,
娃心里只会冒出一句话:“你们都行,为啥我不行?”
这一声嘀咕,比任何算法都管用,直接把孩子推进屏幕里。
上周,我去学校开家长会。
心理老师放了个短片:
一个小女孩,因为成绩下滑被爸妈轮番骂,
躲进厕所里刷短视频,越刷越焦虑,越焦虑越刷,
最后把门反锁,哭到喘不过气。
![]()
片尾字幕:
“她最大的愿望,是爸爸妈妈陪她一起不看手机吃顿饭。”
我当时鼻子就酸了。
原来孩子要的不是多严格的“禁令”,
而是“我陪你”三个字。
所以,我没急着给娃配老年机,也没装监控软件。
只定了两条小规矩,全家一起守:
1 吃饭上桌,手机下岗,谁想看可以,去厨房蹲着吃。
2 睡前半小时,全家一起“躺平”,不充电,只聊天。
第一天,娃憋得抓耳挠腮,我也有点像戒烟。
第三天,他忽然说:“妈,我发现天花板有条裂缝,像奥特曼的激光。”
我抬头一看,还真像。
那一刻,我感觉很久没这么瞎扯淡了,心里贼轻松。
当然,作业还得用手机查,资料也要在线看。
“息屏”不是一刀砍,而是给彼此一个喘息。
就像文件里说的——
平台别再把“别人家的孩子”推成热搜,
家长别把“考不上就完了”挂嘴边,
孩子才能慢慢学会:
网络是工具,不是氧气。
![]()
今天放学,娃问我:“妈,要是写不完作业,我能用你手机搜题吗?”
我把手机递给他,补了一句:“搜完放回去,今晚一起下楼扔垃圾,看看能不能碰上流浪猫。”
他“嗯”得特清脆。
我知道,这条新规到底长啥样,
不在文件里,在我们家的竹篮里,
在扔垃圾那段十分钟的小路上,
在不再被屏幕照亮的眼睛——
那里头,有猫,有风,还有终于对得上的心跳。
【注:本文为个人见解,仅供娱乐和启示,不喜勿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