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学,就有监督。我们不能光看学校表面学术成就的繁华,还要看这些繁华是怎么来的,有些学校看起来光鲜亮丽,背地里却开始臭了。
学术不端名单,就是撕开名校遮羞布的手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次公布学术不端名单。
这里面涉及多所名校,985,211均有涉猎,其中,西安交大再次被提及。每所学校,涉及到学术不端的情况,也各有不同。
![]()
乌烟瘴气!第二批学术不端名单涉及多所985,西安交大再上榜!
这份名单就像一面照妖镜,让不少名校的“底裤”都被扒了下来。西交大、西北大学、华中农大等一批985、211高校赫然在列。
西交大作为C9高校,在国内外的声誉,是多少代人努力积累起来的,两次被通报,这不只是几个害群之马的问题,更反映出学校在学术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
![]()
而且,不仅仅是西交大,大连理工、郑州大学与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也是两次出现在通报名单上。
从基金委公布的两次名单看,很多高校都是“惯犯”,这说明学术不端,在这些高校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
这些学校涉及到的学术不端现象,也五花八门。西安交大的原因,是找了关系,提前了解到评审信息。
![]()
其他学校还涉及到抄袭他人论文,虚构数据,请他人投稿,购买数据,图片乱用等情况。像小孩子在着急应付作业,乌烟瘴气!
其中华中农业大学的黄飞若教授,更是被自己带的11名硕博生联合举报,查实的结果是他涉及的10篇论文中存在图片使用混乱、数据篡改甚至伪造数据等多种问题。
这些事情曝光后,不仅他们个人的项目被撤销、资金被追回,还被取消了数年的项目申请和评审资格。
![]()
为什么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
当下的科研评价体系,其实是有些急功近利的。现在高校里流行着各种“帽子”,比如“杰青”、“优青”之类。
有了这些“帽子”,职称、待遇、科研资源就全都有了。这种“以帽取人”的机制,导致许多科研人员,不是为了探索真理而研究,而是为了追逐“帽子”而研究。
![]()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将“帽子”治理写入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取消了“杰青”、“优青”等说法。
但要真正扭转这一局面,还需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一方面要摒弃“以帽取人”的科研评价机制,让“帽子”从科研资源分配的入场券,回归学术荣誉本质。
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岗位和学科特点,建立以创新价值,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与资源分配体系。
![]()
笔者寄语:
建立学术不端通报制度,能加强对师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促使高校将预防、处理学术不端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有些人担心通报学术不端案件,会影响学校形象,这种观念需要改变。实际上,学术不端影响的是整个学术环境,必须公开处理,这不是什么可以不外扬的“家丑”。
![]()
一所学校出现学术不端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学术不端加以掩盖。对西交大这样的顶尖高校来说,每一次学术不端事件,都是对学校声誉的损害,但如果能从中吸取教训,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完善内部监管机制,反而能重塑形象,赢得社会的尊重。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