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湔江裹着龙门山的薄雾,漫过海窝子古镇的堤岸。青石板路上还沾着露水,巷口老茶馆飘出炒茶的香气,抬头却见场口牌坊上“海窝子”三个鎏金大字——明明地处内陆,距海千里,这古镇为何偏要冠上“海”名?答案,藏在沱江支流的奔涌里,藏在明清会馆的飞檐下,更藏在三千年未断的蜀地烟火中。
![]()

01
湔江孕古邑:“殷家场”到“海窝子”的千年变迁
海窝子,是彭州新兴场的老称呼。若翻开它的历史册页,最早能追溯到秦代——秦灭蜀后,这里属湔氐县辖域,南北朝设九陇郡管辖,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置九陇县,唐宋沿续,始终是蜀地西北的重要聚落。
![]()
真正让这片土地聚起人气的,是明末清初的一座煤矿。当时现址南外5里处,殷氏兄弟开矿采煤,矿工、商贩渐渐聚集,围绕煤矿形成了“殷家场”。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乡邻们嫌老场局促,择湔江右岸今址建新场,为区别旧地,取名“新兴场”。
![]()
可“海窝子”的名字又从何而来?原来新兴场坐落在湔江与白鹿河交汇处,山大谷深,每逢夏季山洪来袭,下游山湾便会被水淹没;即便非汛期,也常有积水成滩,远远望去像片小小的“海子”,当地人便戏称它“海窝子”(也叫“黑窝子”)。清光绪年间,知县耿四维牵头疏通河道、清理积淤,把下游滩涂开拓成“下场”,从此新兴场有了上、中、下三场相连的3里长街,而“海窝子”这个带着生活气息的老名,却比“新兴场”更深入人心,传了下来。
![]()
滋养这方水土的,始终是那条湔江。它古称湔水、濛水,发源于龙门山太子城峰,是沱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流经红龙池、乾龙池,在新兴场与白鹿河相拥后,带着龙门山的清冽奔入成都平原,再与石亭江、绵远河等交汇,最终汇入金堂。三千多年前,古蜀人就沿着这条江定居,新兴场附近的阳平山(古名湔山),正是古蜀国鱼凫王安身兴业之地。《蜀王本纪》里“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于湔”的记载,《重修彭县志》中“古蜀王祠即阳平观,祠蜀王鱼凫”的注解,都在诉说这里与古蜀文明的深厚羁绊。

02
文脉贯古今:从阳平观到王勃碑的诗意沉淀
若说湔江是新兴场的“血脉”,那文脉便是它的“魂魄”。这魂魄里,一半是道教的清修,一半是文人的风雅。
![]()
阳平观,这座隐在阳平山麓的道观,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地标。汉代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晚年入蜀,设“二十四治”(道教布道机构),而阳平治,正是这二十四治中的“首治”——相当于天师道在蜀地的“总坛”。从汉到宋,这里香火不断,道士云集,至今走进观内,龙门祖堂的木梁上还留着岁月的纹路,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晨钟暮鼓。
![]()
让这片土地从“宜居”到“富庶”的,还有一位汉代官员——蜀郡太守文翁。西汉时,湔江常发山洪,百姓苦不堪言。文翁到任后,主持“穿湔江口”,疏通河道、修建灌溉工程,让沿岸“繁田千七百顷”。晋代《华阳国志》里“世道平治,民物阜康”的描述,便是对他治水功绩的最好注解。
![]()
而给新兴场添了几分诗意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新兴场背后的龙怀山上,有座始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的龙怀寺,王勃曾到此一游,写下《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碑文中“攒峰北走,吐沓嶂於元霄;巨壑南驰,喷洪涛於赤岸”的句子,把龙怀山的雄奇、湔江的奔涌写得淋漓尽致。
到了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读到此碑,还忍不住咏诗赞叹:“碧岫丹岑烟树攒,龙怀山本似龙蟠。蜀中寺碣多名迹,只数初唐王子安。”如今龙怀寺虽不复当年全貌,但王勃笔下的山水依旧,走在山间小路上,仿佛还能与千年前的文人隔空对话。

03
万商汇山海:会馆林立的“彭州北大门”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给新兴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大批移民从湖广、江西、广东、福建、陕西、贵州等地迁来,有的开荒种地,有的沿街经商——山中的煤炭、木材、山货,平坝的粮食、蔬菜,都要通过这里集散,再运往成都平原或松茂高原。新兴场成了“彭州北去九顶山、松茂高原的必经道口”,也成了四方客商汇聚的“黄金码头”。
![]()
最能见证这份繁华的,是镇上林立的会馆。清中晚期到清末民初,新兴场的上、中、下三场,建起了十多座移民会馆和寺庙:上场有江西会馆(万寿宫)、广东会馆(南华宫)、贵州会馆(荣禄宫);中场有佛林寺、城隍庙;下场有黄州会馆(帝主宫)、陕西会馆(三元宫)、湖广会馆(真武宫)……这些会馆不是简单的“同乡会”,而是移民们议事、祭祖、看戏的场所,每一座都修得华丽气派,有戏台、大殿、厢房,雕梁画栋间满是异乡人的乡愁与底气。
![]()
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黄州会馆——为湖广黄州府移民所建,光房间就有56间,戏台更是能容纳数百人看戏。陕西、贵州的移民多是“因商而来”,他们带来了外地的商品,也把新兴场的山货运往他乡,让这里的市集越做越旺:每年有烟草交易的“烟会”、白蜡交易的“虫会”,日常还有粮食市、牲口市、木材市,四乡八里的人都来赶场,挑着担子的农妇、牵着牲口的货郎、讨价还价的商贩,把3里长街挤得满满当当。

04
烟火传至今:活在当下的老场镇
如今的新兴场,还保留着老场镇的模样。震后,古镇重建时特意恢复了“绿瓦灰墙、清渠绕街”的原貌:沿街是仿古木楼,楼下开凿了一条小河,流水潺潺;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十条“水巷子”通向湔江,走进去就能听见河水声;上场与下场之间的“半边街”,高低错落的民居依旧是“前商后居”——前屋开门做买卖,后屋是家人生活的小院,木门卸下就是摊位,傍晚装上又成了温馨的家。
![]()
赶场天依旧是镇上最热闹的时候。每月逢双的日子,附近村民会带着新鲜的蔬菜、土鸡蛋、手工挂面来赶场,茶馆里坐满了喝茶聊天的老人,饭馆飘出川菜的香气,川剧票友们还会在老戏台旁搭起场子,敲着锣鼓唱一段《白蛇传》,引得路人驻足鼓掌。
![]()
场口的牌坊上,刻着王勃碑文中的“碧岫丹岑,往来烟雨;香城宝地,左右林泉”,既是对古镇风景的写照,也是对它未来的期许。沿着湔江走一走,在阳平观听一阵钟声,在老茶馆喝一杯盖碗茶,感受那份被岁月温柔以待的烟火气。
![]()
没有海的海窝子,从来不是“虚名”。它的“海”,是湔江奔涌的碧波,是移民汇聚的人潮,是三千年未散的蜀地烟火,更是每个走进这里的人,心中那份对老时光的眷恋。
免责声明:
★品鉴彭州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仅在品鉴彭州今日头条号转载,其他平台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文中配图支付相应稿费,若不同意使用,请告知删除!
期数:3548期
文字:成都方志 品鉴彭州 阳阳
图片:品鉴彭州 张勇
编辑:龙洋 责编:梁丹 审核:杨华
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
![]()
![]()
![]()
![]()
![]()
![]()
![]()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杨华 祁文静
首席编辑:刘倩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编辑:刘代萱 邓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