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西贝莜面村"闭门煮饭"事件引发轩然大波。有消费者发现,花费不菲在西贝门店购买的所谓"现做"莜面,竟是加热预制菜,愤而维权。这场风波表面看是"预制菜该不该吃"的争议,实则暴露出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是否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当一位消费者提出质疑时,西贝第一时间不是解释预制菜的合理性,而是急于辩解"没有欺骗",这种应对方式恰恰错过了与消费者沟通的最佳时机。西贝事件的要害,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的是非,而是我们社会是否具备理性讨论不同意见的包容空间。
二、
预制菜本质上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日本预制菜普及率已达60%以上,美国超过80%,而中国目前仅10%-15%。在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为十万多名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提供餐食,90%以上是预制菜,却实现了零食品安全事故。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事实: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食品工业化的正常形态。就像我们不会因为面包店使用发酵粉就认为面包不新鲜,不应因预制菜使用了现代技术就全盘否定其价值。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指出:"合理使用的预制菜,其营养保存率甚至高于多次翻炒的现做菜肴。"
三、
餐馆和食堂使用预制菜更是全球餐饮业的通行做法。美国麦当劳的牛肉饼全部来自中央厨房的预制产品,肯德基的炸鸡半成品运输半径可达上千公里;国内真功夫、吉野家等快餐企业预制菜使用率超过90%。北京某中央厨房负责人算过一笔账:采用预制菜后,出餐时间从平均15分钟缩短至3分钟,食材损耗率从8%降至2%,能源消耗降低30%。这些数字背后,是餐饮业在保证基本品质前提下降本增效的合理选择。食堂尤其如此——上海某中学引入预制菜后,学生就餐等待时间从20分钟减至8分钟,剩餐率下降40%,家长满意度反而提升了15个百分点。
四、
真正需要严格把控的,是对任何菜品中有害添加剂的监管,而非简单否定预制菜这一形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抽检预制菜样品2.8万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8.5%,与现制现售食品合格率基本持平。真正的问题往往出在个别小作坊违规添加防腐剂,或是冷链运输不规范导致变质,这与预制菜本身无关。日本对预制菜实施比普通食品更严格的"赏味期限"制度,所有产品必须标注原料溯源信息;欧盟则将预制菜纳入传统餐饮同等监管标准。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正在制定中,这种基于科学而非情绪的监管,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五、
如果我们拒绝给预制菜合理定位,整个社会将陷入"名实不符"的认知混乱。消费者既希望享受便捷低价的餐饮服务,又苛求每道菜都是厨师现做;商家既迫于成本压力采用预制菜,又不敢坦诚告知。这种矛盾心态导致市场信号扭曲——广州某餐厅因明确标注"部分菜品使用预制菜",反而获得年轻消费者青睐,营业额提升20%。反之,那些遮遮掩掩的商家,一旦被曝光就引发舆论海啸。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傅龙成警告:"如果不建立清晰的预制菜标准体系,未来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困局。"
六、
给预制菜正名,为其开绿灯一一任何餐馆,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并公示“本餐厅部分菜品使用预制菜〞。这不是为其辩护,而是回归理性讨论的起点。就像我们接受冰箱保存食物、接受微波炉加热饭菜一样,预制菜只是食品供应现代化的一个环节。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预制菜,而在于建立透明的信息告知制度、严格的安全监管体系和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当务之急是制定科学的预制菜分类标准(如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等),明确不同类别的添加剂使用规范,让消费者在知情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否则,我们将在"现做情结"与"效率需求"的撕扯中继续争论不休,最终让整个餐饮行业乃至食品安全治理陷入"乱成一锅粥"的被动局面。而各餐馆也会一面公开打出“本餐厅没有预制菜”的招牌,一面又在后厨不得不偷偷使用预制菜。这样一种公开说假话、全面说假话的局面,难道不是荒唐可笑的,难道不应该早一点结束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