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经常出差的住客,我曾对酒店健身房抱有一丝幻想——直到我真正推开那扇门。跑步机像站岗的哨兵,一动不动地立在角落,而更让我愣住的,是它那“奇葩邻居”——洗衣房。
![]()
▲健身房与洗衣房合并 | 图源:小红书
这堪称中档酒店的经典配置:健身房与洗衣房的“联姻”。
你刚在跑步机上喘着大气,隔壁洗衣机轰隆隆地开始强力脱水;你正专注举铁,身后传来住客拎着洗衣篮来回走动的脚步声,混合着洗衣粉的香精味扑面而来。
这难道就是酒店推崇的“多功能空间”?
后来,我有机会和几位酒店管理者聊起这个现象,才明白背后的无奈。一位资深总监坦言:“评星标准硬性要求必须有健身房,可我们也要算账。在有限的空间里,每多划出一平米做健身房,就意味着少一间客房。你说,我们能怎么办?”
于是,健身房成了“打卡设施”,只为应付评级,而非真正为人服务。
![]()
▲健身房是酒店三钻评级基础
更有些酒店人自豪地宣称:“你看,我们多贴心!你可以一边健身一边等洗衣,时间一点不浪费。”——这听起来很合理,却完全违背用户真实的行为逻辑。
试想:你洗完澡,换上干净衣服,还会愿意再走进健身房流一身汗、沾一身灰吗?
更何况,真正想健身的人,还得被迫忍受洗衣客人频繁进出、机器运转的噪音、甚至陌生人的搭讪。这不是“双重时间管理”,而是对健身者的双重折磨。
这些“想当然”的设计,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我们无法取消一个“必要配置”时,是否只能接受它沦为鸡肋?
行业给出的常见答案,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叠加。于是出现了“一边健身一边等洗衣”的反人性设计。这看似提升了空间效率,实则暴露了思维惰性——我们配置了功能,却并未真正服务用户。
真正的破局点,不在于取消配置,而在于重新设计体验。
▲如何重新定义洗衣房| 武汉世茂凡象酒店
同样是洗衣房,当酒店在等待区放置一台投篮机或复古街机时,逻辑就变了:它不再试图让两个冲突的功能互相将就,而是为单一功能的等待时间创造了独立的新体验。
这个小改动成本极低,却重新定义了那枯燥的十分钟,成为住客津津乐道的记忆点。
这给酒店业的启示是深刻的:在有限的空间和必要的配置下,好的设计,是让每个功能都找到它最舒服、最不打扰他人的存在方式。
![]()
▲图源:小红书
对于健身房,这意味着:
●位置的选择比面积的堆砌更重要,它需要相对的独立与安静。
●基础体验的保障远比设备的齐全更关键——一台运转良好、噪音可控的跑步机,胜过一排紧邻轰鸣洗衣机的专业健身器械。
说到底,酒店空间的真谛,从来不是完成配置清单,而是在每一个必要的“标配”中,注入对使用者场景的深度洞察。当行业开始思考如何在“必须有”的基础上,实现“体验更好”,一场关于空间价值的真正革命,才算悄然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