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书六礼”是古代中国婚姻的重要礼仪,其中“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书,“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并在《礼记》和《仪礼》等古籍中有所记载。
![]()
在中国文化中,“三书”主要有两类指代:一是古代婚俗礼仪中的核心文书,二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地人三书。以下是具体分析:
婚俗礼仪中的“三书”
源于西周,是传统婚姻流程的法定凭证,与“六礼”共同构成完整的婚仪体系。具体包括:
一、聘书(定亲书)
此乃男方于提亲之际呈交女方的正式婚约文书。其上详载双方姓名、生辰八字,亦罗列聘礼清单。此聘书在“纳吉”环节(即确定婚约之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礼书(聘礼清单)
这份礼书会随聘礼一同送达女方家中。它详尽地列清了聘礼的种类、数量,且对每一项聘礼所蕴含的寓意都进行了细致说明。在“纳征”环节(也就是过大礼之时),礼书不可或缺。
三、迎书(迎娶文书)
![]()
在结婚当日,男方需将迎书交付给女方。它作为迎娶新娘的法定凭据,类似于现代的结婚证书,在“亲迎”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
婚俗礼仪中的“六礼”
![]()
一、纳采:提亲之礼
- 流程: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提亲,携带活雁作为礼物(象征忠贞不渝)。
- 文献依据:《礼记·昏义》载:“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婚礼云下达纳采用雁也。”
- 细节:雁需活体,且入门时需“左头奉雁”,体现礼制方位学。
- 流程:男方询问女方姓名及生辰八字,刻于竹简,于祖庙占卜。
- 文献依据:《仪礼·士昏礼》记载:“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
- 意义:通过占卜判断婚姻是否适宜,若得吉兆则继续流程。
- 流程:男方将卜得吉兆的竹简送至女方家,确立婚约。
- 文献依据:《仪礼·士昏礼》云:“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 象征:此时婚约具备礼法约束,不可轻易废止。
- 流程:男方送聘礼至女方家,包括玄纁(黑红帛)、俪皮(成对鹿皮)等。
- 文献依据:《礼记·昏义》载:“纳征,纳聘财也。”
- 意义:聘礼的贵重体现男方维持家庭的能力,象征婚姻的正式成立。
- 流程:男方选定婚期后,携雁告知女方,虽称“请”实为告知。
- 文献依据:《仪礼·士昏礼》记载:“请期用雁,主人辞,期日宜由夫家来也。”
- 禁忌:需避“四离日”(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婚时必在“昏时”(日落后二刻)。
- 流程迎亲:新郎乘墨车至女方家,献雁并受训诫。共牢合卺:新人共食祭肉,饮交杯酒(匏瓜为器),象征同尊卑、共甘苦。解缨结发:新郎解下新娘发髻上的许婚之缨,各剪一缕头发系成同心结。
- 文献依据:《诗经·大雅·大明》载:“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在行“纳采”之礼时,男方要准备象征性礼物,最初必须用活雁,后来因活雁难得,就改用鹅、木雁或帛代替。古人认为,雁为候鸟,秋南飞春北归,暗合阴阳调和,雁终生一侣,可喻夫妇忠贞,雁飞行成行,象征着长幼有序的家庭秩序。唐代以后,贞人占卜改为合八字,看命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