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吴刚
![]()
导演杨亚洲与编剧卢敏强强联手,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平衡历史还原与艺术创作。剧中光影运用、冷暖色调对比,如台湾戏份的冷峻蓝灰色调与角色回忆大陆亲人的温暖明亮画面,无声地传递出压抑与希望。演员表演细腻,于和伟、吴越等通过微表情、肢体语言展现角色内心波澜,如吴石端茶时指尖颤抖、朱枫捏衣角的细微动作,让观众沉浸其中。
剧集播出后,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客流激增,两岸观众共同缅怀英烈。剧中还原的40年代台湾街景、歌仔戏旋律等,唤醒了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台湾网友留言“在马场町跑步十几年,竟不知这里曾有英雄慷慨就义”,体现了该剧打破地域隔阂,让两岸观众在历史中找到情感连接点。
具体来讲,《沉默的荣耀》是通过三重艺术匠心铸就经典,引发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的。
一是以真实为根基,还原历史重量。首次以真人真事叙事。吴石、朱枫等烈士都是真实姓名,他们的事迹九成角色有据可考,打破谍战剧虚构传统。如吴石献计分散国军兵力、朱枫咬碎金饰拒叛等情节均源自史料,赋予作品沉甸甸的历史真实感。细节比较考究。借烈士遗物(如朱枫的藤箱)、复刻闽台文化元素(布袋戏偶、老式打字机),精准还原1949年台湾社会氛围,让观众沉浸于历史现场之中。
二是艺术创新升华精神内核。中式三重境界的构建使该剧艺术创新升华精神内核。谋略:继承东方智慧,如吴石借《南华早报》舆情倒逼对手,呼应“三气周瑜”的攻心战术。美学:旗袍、闽南戏曲,如吴石吟唱“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暴雨空镜等,以含蓄留白传递家国情怀。人情:英雄的烟火气——吴石蜷于妻子膝上安睡、王碧奎做凤梨酥送行,展现铁骨下的柔情。还有具有人性化的英雄塑造,拒绝“高大全”刻板印象。吴石患高血压晕倒、朱枫牵挂女儿,揭示英雄的平凡软肋,让信仰抉择更具震撼力。
三是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现实回响:播出后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自发献花不断,弹幕刷屏“统一”“致敬”,形成集体缅怀。台湾媒体密集报道,网友感慨“真实历史令人感动”。
青年共鸣:年轻观众从“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中读懂担当,自发带父母二刷。剧中“日常式伟大”——如情报传递的屏息瞬间,让和平年代的青年理解牺牲的重量。
统一主题的当下价值:吴石狱中血书“台湾必归”、朱枫就义高呼“新中国万岁”,直击两岸同胞共同情感,警醒国家统一的未竟使命。
经典价值还在于: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让沉默的英雄从档案走入人心。当烈士雕像前的鲜花与荧幕前的泪水交汇,这场跨越75年的对话证明——匠心打磨的信仰故事,终将超越时代,照亮民族的集体记忆。
![]()
《沉默的荣耀》作为一部匠心铸就的经典艺术作品,通过真实还原历史、深刻刻画人物、传递精神力量,引发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历史,以真实为基该剧摒弃虚构套路,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对1949-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的历史进行严谨考证。从军装纽扣材质到情报传递暗号,每个细节都经专家考证,让历史“活”起来。这启示我们:艺术创作应以尊重历史为前提,通过真实细节唤起观众对历史的敬畏,使作品成为传承记忆的载体。
二是塑造立体人物,传递人性光辉。剧中英雄并非“神化”的超级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面临生死抉择时的挣扎、对家人的不舍,以及在绝境中坚守信仰的勇气,让观众感受到“普通人做非凡事”的震撼。这告诉我们:人物塑造应注重人性深度,展现角色的复杂性和真实感,才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是以情感为桥,跨越时空与地域。剧集通过亲情、爱情、战友情的细腻刻画,将英雄的牺牲与普通人的情感联结起来。这种情感纽带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让两岸观众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找到共鸣。这表明:艺术作品应以情感为纽带,传递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四是坚守信仰,传递精神价值。吴石、朱枫等英雄以生命践行“台湾必归”的信仰,他们的决绝选择诠释了家国大义。剧中通过展现英雄的内心世界,让“牺牲”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的情感冲击。这提醒我们:艺术创作应传递积极的精神价值,以信仰和勇气激励观众,为时代注入正能量。
五是创新表达,赋予历史新生命该剧突破谍战剧传统套路,以纪实风格和创新叙事,将隐蔽战线的历史搬上荧幕。同时,通过还原40年代台湾街景、融入歌仔戏旋律等元素,唤醒两岸观众的共同记忆。这说明艺术创作需不断创新表达方式,用现代视角诠释历史,让经典作品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沉默的荣耀》以其匠心独运的创作,展现了艺术作品在传承历史、凝聚精神、促进交流方面的强大作用。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以真实为基石、以情感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才能创作出具有跨越时空价值的经典作品,让历史的荣光照亮未来。
![]()
![]()
☆ 本文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研究生学历,自由撰稿人。从军27载,海军上校军衔。行政正团级转业至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级警监警衔。闲暇时笔耕不辍,创作消息、通讯、小说、散文、诗歌、随感等。数十年来,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刊物发表,其中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著有《海天壮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队和公安工作期间,先后七次荣立三等功。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